公立醫院的日子如今好過嗎?百名院長書記如實說
作者:健聞智庫張麗敏
壓規模,去編制;前有零加成,后有DRGs;外有民營機構競爭,內有智慧醫院轉型。怎么看?怎么辦?
新醫改近十年。在諸項改革中,大家感受到最困難、最沉重的就是公立醫院的改革。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任何醫改政策無不需要通過公立醫院這一主體環節發揮作用。
近五年來,國務院辦公廳、發改委與衛健委多次出臺針對公立醫院改革的方案,旨在有效推動公立醫院的改革,實現資源良好分配,提升醫院現代化管理水平,落實分級診療和提高患者就醫可及性。公立醫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關乎醫改成敗。
近期,艾力彼發布了《2018中國公立醫院生存發展調研報告》。該調研共收到了來自25個省級行政區的135份問卷反饋,其中有效問卷134份,院長和書記占75.38%,中層管理占24.62%。
八點健聞聯合艾力彼,與大家一起深入了解公立醫院在新醫改中,面對發展規模管控、醫保支付、DRGs、藥品耗材零加成、取消事業編制等改革舉措的推行,公立醫院的管理者們,對未來有著怎樣的期望?
東部三甲醫院,更愿意自減規模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提速,公立醫院特別是三甲醫院的規模頻繁擴張,造成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使醫療衛生“強基層”的措施前功盡棄。
從2004年開始,衛生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就多次出臺措施嚴控公立醫院規模。然而,創收的利益驅動,使公立醫院對擴大規模的渴求依然未停歇。
2014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于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的緊急通知》,要求嚴控公立醫院規模。根據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原則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三級綜合醫院床位總數不得超過區域醫療機構床位總數的30%,不超過區域醫院床位總數的35%。到2020年,省辦及以上、市辦、縣辦綜合性醫院的適宜床位規模分別為1000張、800張、500張。而據媒體公開報道,不少本已超此規模標準的公立醫院仍在擴張;一些地方還新建有萬張以上床位的醫學中心。
△圖1: 2009-2017年公立醫院床位數變化數據來源:2010-2018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醫院從規模向質量轉型面臨很大的阻力。近五成醫院不愿意縮減自己的規模(見圖2),64.92%的人認為限制公立醫院規模發展在現實中難落地,其中23.13%認為非常難落地。
△圖2:限制公立醫院規模發展在現實中難落地
在問及會不會自行縮小醫院規模時,僅23.13%的人認為會自行縮小醫院規模,不愿意縮小規模的比例占47.01%,將近一半(見圖3)。在會自行縮小規模醫院中,其中三級醫院占64.52%,二級醫院占35.48%;東部醫院占71.2%,中部和西部醫院各占14.4%;省級醫院占25.8%,地級醫院占32%,縣醫院占41.9%。
△圖3:在規模向質量轉型中,醫院會選擇自行縮小規模
縣醫院愿意縮減規模的比例最高(28.26%),不愿意的比例最低(43.48%)。地級醫院愿意縮減規模的比例最低(20.41%),不愿意縮減規模的比例最高(48.98%)。其次是省會醫院,愿意縮減規模的醫院占20.51%,但是不愿意縮減規模的比例占48.72%,(見表1)。
表1:不同城市醫院會選擇自行縮小規模
DRGs推進面臨挑戰,很難真正落地 |
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作為醫療保險支付方式的改革,按病種付費應運而生。
2017年1月,發改委、衛計委、人社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按病種收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深入推進按病種收費改革工作,主要包括逐步擴大按病種收費范圍,合理確定具體病種和收費標準,扎實做好按病種收付費銜接,認真落實各項改革政策等四個方面。截至當年12月,已有黑龍江省、河北省、天津市、遼寧省、吉林省、安徽省、福建省、云南省等21個省市開展了按病種收付費的工作實踐,并出臺了按病種收付費的配套政策。作為國務院“欽點”的2017年70項醫療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按病種收付費改革首次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2018年,中國醫保的“超級支付者”——國家醫保局正式成立,成為推動醫保支付體系改革的主力推手。其著力推進的,則是更為精細的DRGs改革。當年底,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申報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國家試點的通知》(27號文),將中國式DRGs向具體實施再推進一步。
但DRGs的推進仍然面臨很多挑戰。本次調研發現,55.23%的人認為DRGs付費實操難度大,很難真正落地,其中19.4%的人認為非常難落地,僅15.67%的人表示不難落地,以東部醫院為主,占66.67%,中部醫院占23.8%,西部醫院占9.53%。
△圖4: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付費實操難度大,很難真正落地
近六成二級醫院認為DRGs付費實操難度大,很難真正落地(57.70%)。僅15.38%的二級醫院認為可以落地,53.26%的三級醫院認為很難落地,只有11.95%的三級醫院認為可以落地。
表2:不同等級醫院認為按DRGs付費實操難度大,很難真正落地
八點健聞及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發現,DRGs的確為醫保省了錢,減少了醫療服務成本支出,也減少了傳統醫療服務在檢查、藥品使用、手術等方面產生的不合理收費。但由于病種收費標準不規范、不合理,且影響醫療機構的利益,實施中遇到了醫院及醫生的抵制。
如何從制度設計的根本上調動醫療機構的積極性,成為DRGs取得成功的關鍵。
零加成后的醫院收入預期如何?
一直以來,藥品加成是很多醫院的重要收入途徑。2010年至2017年數據顯示,公立醫院藥品利潤占總收入的比例由7.14%降到1.49%。但是衛生材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13年8.78%上升到2017年的11.60%。說明公立醫院一直通過衛生材料收益彌補其他服務成本。
近七成的人認為取消藥品加成、耗材加成后,政府對醫院的補償不到位,僅11.94%認為補償到位(見圖5)。認為補償到位的這些醫院中,三級醫院占62.5%,二級醫院占37.5%;東部醫院占50%,中部醫院占31.25%,西部占18.75%;省級醫院占37.5%,地級醫院占25%,縣醫院占37.5%。
△圖5:取消藥品加成、耗材加成后,政府對醫院的補償不到位
超過七成的醫院認為,通過醫療價格和收費項目調整,不足以補償醫院收入總量的虧損。僅10.45%的人認為,通過醫療價格和收費項目調整,可以補償醫院收入總量的虧損。(見圖6)
△圖6:醫療價格和收費項目調整,不足以補償本院的虧損
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彌補到位需要一定的周期。隨著藥品加成的全面取消,多家大型公立醫院被爆出陷入虧損,有的試點地區的醫院甚至出現醫生收入下降的情況,這無疑加劇了公立醫院改革的難度。
取消事業編制,對哪級醫院影響最大?
2018年12月,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的通知》,并在北京醫院等全國148家醫院開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全面推行聘用制,實行合同管理。
隨即,各省市也紛紛下發文件開始大面積試點。3月20日,陜西省衛健委的文件提出,利用一年時間在陜西省人民醫院等53家醫院建立省級試點。同月,河北省衛健委提出,將試點范圍擴大到200家公立醫院。此后 ,福建省也確立了39個省級試點醫院……
長期以來,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由于體制不同,醫師待遇也不一樣。公立醫院如果撤銷事業編制后,會使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選擇到民營醫院執業。
調研發現,過半數的人認為,如果事業編制改革落實到位,一定會引發公立醫院的大量人才流失(50.75%)。也有20.9%的人認為,即使取消了事業編制對醫院也沒影響,其中4.48%表示完全沒影響。
△圖7:取消編制,一定會引發本院的大量人才流失
取消事業編制,二級醫院更易人才流失。六成以上的二級醫院認為人員會流失(61.54%),僅19.23%的二級醫院認為人員不會流失。48.91%的三級醫院認為人員會流失,也將近一半,僅19.57%認為人員不會流失。
表3:不同等級醫院認為取消編制,會引發本院的大量人才流失
面臨非公醫院競爭,西部和地級醫院壓力最大
據原衛生部《2018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統計,2017年全國有公立醫院12297家,占全國醫院總數(31056家)的39.6%,病床數約463.11萬余張,占全國醫院病床總數(612.05萬張)的75.7%。2018年,全國公立醫院數量基本保持不變,民營醫院的總數增加2000家,總數首次破2萬家(見圖8)。
對比歷年數據,公立醫院由于改制等原因,數量一直在減少,而民營醫院可謂發展迅猛。得益于國家連續性、開放性的政策引導,尤其近5年,民營醫院保持著每年新增約2000家的“生長速度”。
△圖8: 2010-2018年公立與民營醫院數量變化數據來源:2010-2018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雖然中國社會辦醫院總數量在2015年就已經超過了公立醫院,但是,目前醫療市場的份額約90%左右還在公立醫院手中,無論是床位數,診療人次,還是醫生數量,公立醫院還處于絕對壟斷地位。不過,在經濟新常態下,醫療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正在被重點扶持,大批社會資本在政策持續鼓勵下紛紛進入醫療領域。而隨著多點執業的放開,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選擇到民營醫院執業,也加速了社會辦醫的興起。
本次調研中,58.21%的人認為(見圖9),政府鼓勵社會辦醫,非公醫院發展迅速,公立醫院面臨競爭壓力。僅14.18%的人認為沒有競爭壓力,其中2.99%的表示完全沒壓力。在認為沒有壓力的這些醫院中,三級醫院占52.64%,二級醫院占47.36%;東部醫院占36.84%,中部醫院占36.84%,西部占26.32%;省級醫院占35.84%,地級醫院占21.05%,縣醫院占43.11%。
△圖9:非公醫院發展迅速,本院面臨生存發展的競爭壓力
近三成的人認為,在未來3年,非公醫院醫療服務的比例能占到20%以上(見圖10),37.59%的人認為,非公醫院醫療服務的比例能占15%-20%,18.05%的人認為能占到21%-25%,還有11.28%的認為能占到25%以上。
△圖10:未來3年,非公醫院醫療服務占比
智慧醫療:醫院“彎道超車”的關鍵
本輪醫改適逢新一輪全球信息技術革命。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醫療健康領域,全新的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持續融入,不僅從技術和資源供給端改變了行業的基礎架構,還從業務和運作方式上徹底重塑了醫療健康服務的供需形態,智慧醫療應運而生。
在實踐中,當前智慧醫療在中國的核心應用場景包含三類:1)覆蓋醫療機構內部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體系;2)連接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醫療機構之間的遠程醫療與分級診療體系;3)醫療影像AI輔助診斷、醫療機器人與AI輔助臨床醫療決策體系。
艾力彼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裁莊一強教授預測:醫院在未來10年左右將迎來第三次洗牌。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醫院面臨的發展窗口期將更為短暫。在未來第三次洗牌中,信息化建設愈發完善的醫院將在競爭中攀爬上升,實現“彎道超車”。
在本次調研中,89.55%的醫院都認為,信息化對本院未來實現“彎道超車”至關重要,說明各地醫院、各級醫院都意識到未來信息化的重要性。
△圖11:信息化對本院未來實現“彎道超車”至關重要
97.76%的醫院認為,醫院的第三次洗牌,將取決于以智慧醫院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程度。說明醫院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得到提升。
△圖12:醫院的第三次洗牌,將取決于以智慧醫院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程度
智慧醫療時代的今天,醫院預期年投入信息化建設的比例也在增加。由下圖可看出,九成醫院信息化的預計投入>1%,還有19.40%的醫院投入大于3%。說明醫院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意識到在信息化建設飛速發展的時期,在新醫改方案的指導下,一定要加大對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建設更為先進的醫院管理系統,才能提升自身競爭力。
△圖13:醫院預期年投入信息化建設占醫療收入的比例
雖然面臨同樣的時代背景與相似的政策約束,東中西部的公立醫院表現出了并不完全相同的應對態度與管理體驗。整體而言,東部地區改革步伐更大,應對態度更為積極。隨著科技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不論東中西部,抑或一二三級醫院,九成以上的人認為,信息化建設是“后醫院規模化”時代的巨大發展機遇,是提升醫院競爭力,提高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