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績效考核改革需要注意的項目
目前國內多數醫院所實施的績效制度為:科室收入減科室支出,結余部分按不同科室提撥比例計算科室獎金。這種績效方案雖能達到激勵科室創收與控制成本的效果,但是卻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1、收減支的績效制度引導科室最大程度關注科室收入與支出,卻未考慮科室收入的結構。
2、科室創造收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治療常見疾病或治療簡單且風險不大的疾病,而不愿開展難度高、風險大、定價或醫保償付偏低的項目。致使科室收入和獎金都增加了,但是科室醫療技術水平卻未見成長。
3、科室另一項創收方式就是開檢驗、CT、核磁等數量大或單價高的檢查(檢驗)項目,這種方式既簡單又快速,而且沒有什么風險,但卻直接造成醫療費用不斷攀升,給患者和醫保都帶來極大的負擔。
4、現行收減支的績效制度,對于效益差的科室,不是沒有獎金或獎金極低,就是給予全院平均獎金作為保障,這樣科室更沒有提升業務的動機。而對于有些科室來說,經營效益的好壞,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保定價和當地物價等因素。
5、醫院績效制度僅偏重科室績效,而忽視個人績效。目前多數醫院僅將獎金核算到科室,并未干預科室內部的二次分配。多數科室是采用人員職稱系數或平均分配,并未考慮個人的工作量與工作價值。如此分配方式勢必對工作積極、工作貢獻高的人員形成打擊,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基于上述問題,可以發現,很多醫院現行的績效制度已不符合國家、醫院、患者的需要,必須加以改革。
為此,建議醫院在進行績效改革時不能僅關注收入、支出,更應該注意下列項目:
一、由利潤導向轉向服務量導向
醫院經營效益不能僅看獲得多少利潤,更要關注收入結構與服務層次,因此,績效改革時,要將各科室重點服務項目納入主要考核內容,同時鼓勵科室經由服務量創造價值,而不是提高人均(次均)收入。況且,醫院服務量增加,則設備使用率提高,分攤固定成本多,醫院效益也提升。
二、藥品、耗材與科室獎金脫鉤
藥品與耗材均屬變動成本,使用量越多則總成本越高,無論是目前醫保的總額預算制度或未來的DRGs付費制度,藥材消耗量越大,對醫院經營越不利。況且,此兩者的使用都不會提升醫院的技術,對醫院長久發展不利,因此,建議不僅應與科室獎金脫鉤,還應將其納入費用控管。
三、兼顧市場開發與成本控制
醫院服務覆蓋面越大,顯示醫院的影響力越高,民眾的信賴度越高;而且,科室服務量越大,每一病種治療量越大,則科室醫療技術越進步。然而,在市場服務量增加時,要注意各項成本變動情形,切要防止成本增加比率大于收入增長比率。
四、簡化核算作業,體現公平公開
績效方案設計時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而將來核算獎金時,也需要由多種渠道取得數據,因此,方案設計時就要考慮核算數據的取得方式及準確性,避免因核算獎金而投入太多人力成本。此外,績效獎金的來源與分配方案必須讓相關人員充分了解,唯有績效考核對象充分了解其未來獎金來源方式、醫院或科室的重視方向,才能激發其切身感,并努力達成績效目標。
*聲明:本文由入駐新浪醫藥新聞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醫藥新聞立場。上一個:總理發話!藥品不能說漲價就漲價
下一個:大批三甲醫院停止簡易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