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對民營醫院的真實挑戰
醫藥網10月22日訊 從國際經驗來看,由于DRG的打包支付依賴于病組分值的調整,越是大醫院,收治的病例越復雜,獲得的病組分值也越高,而小醫院則相反。對于那些平日主要依賴拉長病人住院時間和通過使用檢查和多開具藥品等手段獲利的小醫院,DRG帶來的沖擊將較大。
隨著DRG試點開啟,醫院受到的影響將逐步顯現。中國民營醫院的技術水平較低,長期處于低水平的競爭,以低等級醫院為核心,未來受到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DRG對民營醫院的影響將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服務效率、費用轉移、病例轉移、成效和收入結構。
首先,從服務效率來看,中國民營醫院的實際效率并不高。
第一,住院時長不降反升。2017年中國醫院的平均住院時長為9.3天,比2010年的10.5天下降了1.2天。公立醫院平均住院時長9.4天,比2010年下降了1.3天;民營醫院為8.7天,比2010年還增長了0.3天,尤其是2015年后,民營醫院住院時長上升明顯。由于民營醫院74%是一級醫院,而公立醫院75%是二三級醫院,因此民營醫院在住院收治病患的危重程度上總體是顯著低于公立醫院的,但民營醫院的住院時長卻接近公立醫院且在大環境住院時長變短的情況下仍持續上升,可見住院服務效率并不經濟。
第二,例均費用低但住院時間長,這表明民營醫院收治的不是復雜病例,更多的通過拉長住院來獲利。2017年所有醫院的人均住院費用為8890.7元,2010年到2017年年均增速為5%;公立醫院為9563元,年均增速為6%。由此可推斷民營醫院的住院費用低于公立醫院,且年均增速低于公立醫院。目前國內的民營醫院中74%是一級醫院,費用較低,住院治療要求低,意味著更低的支付費用,如果DRG實施,將面臨費用低,而住院時間更短的挑戰,對整體經營壓力會很大。
其次,從費用轉移來看,DRG會推動住院檢查和部分藥品向院前和院后轉移。由于民營醫院的病例并不復雜,可轉移的項目相對有限,在面臨住院時長壓縮的前提下,很難通過向門診轉移來補償自身被壓縮的收入。在醫療耗材領域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復雜病例少,其能誘導病人使用的高值耗材也少,大醫院可以誘導病人使用自費高值耗材來獲利,以小醫院為主的民營醫院則無法做到一定體量的費用轉移。
再次,從病例轉移來看,誘導和分解住院情況將受到明顯壓制。東部地區的每百人門急診入院人數是最低的,只有2.9人,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均為6人。東部地區的居民年住院率為12.9%,而西部和中部地區分別為14.1%和16.1%。可見中部和西部地區使用住院的比例更高,其中存在一些不當住院、頻繁入院的情況,如果實行DRG則有助于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對中西部地區使用住院比例高的醫院來說,將面臨住院受到更大限制的挑戰。雖然不當入院的情況在全國都有,但中西部地區更明顯,處于這些地區的民營醫院受到DRG的影響也將更大。
從各疾病大類的費用上來看,所有疾病大類2013年到2017年的人均住院費用年均增速為4%,2017年平均住院費用為8711元。各疾病大類中住院費用增長最快的是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疾病,年均增速達7%,其次為損傷和中毒;以及起源于圍生期疾病,年均增速為6%,此外,有三種疾病大類的年均增速為5%,分別是腫瘤、精神和行為障礙、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由此可見整體疾病費用增速還是比較明顯的。
從國際上執行DRG后DRG申報點數的變化情況來看,疾病復雜程度和資源消耗相對較高的疾病大類費用上升較為明顯,而反之則有費用的下降。
目前從中國市場情況來看,妊娠和分娩類費用增長最為明顯,而這一大類卻并不是危重程度最高的疾病類別。因此對于醫院來說,DRG的實施必將對各類疾病的費用起到更為嚴格的管控作用,危重程度較低、消耗資源較少的疾病大類將會面臨很大的費用下降挑戰。
最后,從醫院收入結構來看,一級醫院的住院服務技術較低,依賴補貼嚴重,如果不能保證病人數量,并控制好成本,一旦進入DRG支付,將面臨很大挑戰,從另一個維度來看,縣級醫院也是如此。而大醫院則有相當多的高風險高支付個案,但同時也有一些可能會面臨虧損的個案,因此DRG實施對各級別醫院來說,都將迫使醫院更考慮治療的成本,過去只看收入不看效率的做法必然會被打破,醫院必須考慮哪些組別可能會產生收益,而哪些不必要的成本開支會導致組別的虧損。
總體來看,民營醫院的服務總量雖然增長較快,但過去5年的平均單機構服務量和營收增長較為平緩,這表明民營醫院的單機構的服務能力沒有得到增強。因此,在DRG實施之后,民營醫院將面臨持續的營收增長壓力,甚至將面臨更多的營收下滑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民營醫院的機構數量可能不增反減。由于民營醫院的技術能力薄弱,其應對舉措有限,未來發展面臨挑戰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