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分級診療該在哪兒落腳
“在互聯網虛擬世界,如果沒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有效規范引導,將來優質醫療資源的分配同樣會出現問題。”在近日由健康報社主辦的2015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處長焦雅輝的一席話引發與會者深思。
既要瞄準患者也要面向醫生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分級診療制度建立之日也就是醫改成功之時。
焦雅輝在發言中表示,目前分級診療主要在兩條線上推進,一條是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的建設,另一條則是保障和相關配套政策的建立。在保障制度建立過程中,信息化建設是重要的技術支撐,可以有效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提升醫療資源效率,緩解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問題。
焦雅輝表示,未來,互聯網助推分級診療可以在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通過遠程醫療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共享。例如,基層輔助檢查人員診斷能力不夠,可以將影像學等檢查結果通過網絡上傳,由上級醫院有資質的醫生診斷。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數據平臺,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例等信息在不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共享,實現有序的雙向轉診和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很多互聯網+醫療瞄準的是患者市場,其實不妨考慮一下開發面向醫生的App、知識庫等,來幫助基層醫務人員提高服務能力。”焦雅輝表示。
據悉,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過程中,4個醫改試點省和10個醫改試點城市,以高血壓、糖尿病為切入點,在2015年啟動了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試點;明年,病種將拓展以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等為代表的其他慢性疾病。“在試點工作考核標準中,信息化建設也將作為一個具體量化的考核指標。”焦雅輝說。
互聯網作用不能忽視也別夸大
“有人說,‘互聯網+’一進來,分級診療就能實現了。這顯然不可能。”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滔直言,在分級診療這個命題中,互聯網的作用既不能忽視也不能夸大。“互聯網+”能夠促使分級診療快速落地,但不是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傳統醫療行業的從業者和決策者,也不能忽視“互聯網+”,要善于運用它。
李滔說:“如果‘互聯網+’企業參與的是基本醫療服務的技術提供,那么就一定要按照國家逐級轉診的政策來做。”
在衛寧軟件公司副總經理徐春華看來,當前一些醫院能夠在分級診療方面有所作為,就是因為醫院愿意把分級診療當做一種服務來做,通過跨區域、跨學科、自由聯合的組織模式實現合作共贏,而不是簡單的迎合政府命令。
焦雅輝說:“關于互聯網+分級診療,現在仍沒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有效的規范引導。比如,現在不管哪級哪類醫療機構,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愿意跟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這樣的大醫院建立醫療合作關系。如果所有醫院都跟這類大醫院建立關系,沒有實現分層級的遠程醫療,將來在網絡上也會出現擁堵。”
配套政策要多部門統籌設計
李滔認為,當前,“互聯網+”處于起步,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基層醫療服務信息化基礎不足,沒有實現互聯互通;法律法規不健全;基于大數據支持的全科醫生輔助診療系統還在探索建立中;基層檢驗、影像、心電等診斷標準化能力不足;缺乏信息化支撐下的雙向轉診標準等。
李滔說,地方醫療衛生管理部門應建立互聯網+分級診療的指導機制,聯合衛生、醫藥、醫保和財政、發改等相關部門,共同制定配套政策。“互聯網+分級診療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光涉及醫療衛生部門,還涉及醫保、醫藥等部門,希望各地相關部門能夠統籌考慮、系統設計。”李滔建議,要通過第三方機構對國家及各地、各類互聯網+分級診療項目進行衛生經濟學和有效性評估。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高學成表示,分級診療的終目標是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要明確城市二三級醫院、縣級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加強基層醫療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組建醫聯體、對口支援、醫師多點執業、鼓勵開辦個體診所等多種形式,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焦雅輝表示,去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和發改委在全國開展了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用收費和報銷政策推動遠程醫療手段在我國醫療服務領域的應用。“羅馬不是建成的,分級診療制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做好了長期艱苦工作的準備。
既要瞄準患者也要面向醫生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分級診療制度建立之日也就是醫改成功之時。
焦雅輝在發言中表示,目前分級診療主要在兩條線上推進,一條是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的建設,另一條則是保障和相關配套政策的建立。在保障制度建立過程中,信息化建設是重要的技術支撐,可以有效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提升醫療資源效率,緩解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問題。
焦雅輝表示,未來,互聯網助推分級診療可以在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通過遠程醫療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共享。例如,基層輔助檢查人員診斷能力不夠,可以將影像學等檢查結果通過網絡上傳,由上級醫院有資質的醫生診斷。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數據平臺,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例等信息在不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共享,實現有序的雙向轉診和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很多互聯網+醫療瞄準的是患者市場,其實不妨考慮一下開發面向醫生的App、知識庫等,來幫助基層醫務人員提高服務能力。”焦雅輝表示。
據悉,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過程中,4個醫改試點省和10個醫改試點城市,以高血壓、糖尿病為切入點,在2015年啟動了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試點;明年,病種將拓展以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等為代表的其他慢性疾病。“在試點工作考核標準中,信息化建設也將作為一個具體量化的考核指標。”焦雅輝說。
互聯網作用不能忽視也別夸大
“有人說,‘互聯網+’一進來,分級診療就能實現了。這顯然不可能。”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滔直言,在分級診療這個命題中,互聯網的作用既不能忽視也不能夸大。“互聯網+”能夠促使分級診療快速落地,但不是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傳統醫療行業的從業者和決策者,也不能忽視“互聯網+”,要善于運用它。
李滔說:“如果‘互聯網+’企業參與的是基本醫療服務的技術提供,那么就一定要按照國家逐級轉診的政策來做。”
在衛寧軟件公司副總經理徐春華看來,當前一些醫院能夠在分級診療方面有所作為,就是因為醫院愿意把分級診療當做一種服務來做,通過跨區域、跨學科、自由聯合的組織模式實現合作共贏,而不是簡單的迎合政府命令。
焦雅輝說:“關于互聯網+分級診療,現在仍沒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有效的規范引導。比如,現在不管哪級哪類醫療機構,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愿意跟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這樣的大醫院建立醫療合作關系。如果所有醫院都跟這類大醫院建立關系,沒有實現分層級的遠程醫療,將來在網絡上也會出現擁堵。”
配套政策要多部門統籌設計
李滔認為,當前,“互聯網+”處于起步,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基層醫療服務信息化基礎不足,沒有實現互聯互通;法律法規不健全;基于大數據支持的全科醫生輔助診療系統還在探索建立中;基層檢驗、影像、心電等診斷標準化能力不足;缺乏信息化支撐下的雙向轉診標準等。
李滔說,地方醫療衛生管理部門應建立互聯網+分級診療的指導機制,聯合衛生、醫藥、醫保和財政、發改等相關部門,共同制定配套政策。“互聯網+分級診療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光涉及醫療衛生部門,還涉及醫保、醫藥等部門,希望各地相關部門能夠統籌考慮、系統設計。”李滔建議,要通過第三方機構對國家及各地、各類互聯網+分級診療項目進行衛生經濟學和有效性評估。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高學成表示,分級診療的終目標是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要明確城市二三級醫院、縣級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加強基層醫療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組建醫聯體、對口支援、醫師多點執業、鼓勵開辦個體診所等多種形式,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焦雅輝表示,去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和發改委在全國開展了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用收費和報銷政策推動遠程醫療手段在我國醫療服務領域的應用。“羅馬不是建成的,分級診療制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做好了長期艱苦工作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