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眼:看到更多,做得更精
眼科是高度依賴診療設備的專業之一。要探明小小眼球深處的病變并精準施治,醫生需要借助“機器之眼”看到疾病的蛛絲馬跡,手術操作更離不開各種顯微設備和精巧儀器。借助各種診療設備,醫生有了另一雙眼睛和手,能夠看到更多,做得更精。
■“內畫壺”般的眼科手術
去年11月23日9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黎曉新教授走進手術室,一臺眼部玻璃體手術正在等待她主刀。作為我國現代玻璃體手術的主要開拓者,享有“玻切女”美譽的黎曉新通過這樣的手術成功救治的患者數不勝數。
眼球結構精細復雜,需要將醫療器械伸到眼球深處的玻璃體手術是高難度的眼科手術之一。“隨著診療設備和技術的進步,玻璃體手術等眼后段手術治療正向更微創、更精細發展。”黎曉新說,眼底病手術就如同創作一件內畫壺工藝品,醫生需要通過手術顯微鏡在眼球內部實施手術。術中要建立3個通道把照明用的光纖、玻切頭、維持眼壓的灌注液送入眼球深處,完成玻璃體切割、視網膜修復等治療。手術中,切口越小、玻切頭越細,患者的眼部損傷和感染風險就越小。以前眼底病手術需要打開結膜才能進行手術,現在已經不需要了。伸入眼部的玻切頭直徑也越來越小,已從20G(0.9毫米)減少到27G(0.3毫米)。
患者群體更為龐大的近視眼手術治療也極大得益于診療設備的升級換代。“飛秒激光治療近視手術使近視眼治療的安全性大為提升。”黎曉新說,傳統手術中需要將角膜掀起,在其下進行激光塑形。角膜瓣掀開后,眼球內部與空氣接觸存在細菌感染風險。新的手術方式更為微創,手術安全性大大提升。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鮑永珍教授告訴記者,近視手術治療已有4次升級換代,從早的放射狀角膜切開術,到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PRK)、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再到的飛秒激光治療,療效不斷提高,角膜混濁、視力回退等術后并發癥不斷減少,這與手術設備的發展與完善密不可分。
同樣,日益精良的診療設備也在幫助白內障患者得到更精準、有效的治療。白內障手術從大切口的囊外摘除到小切口的超聲乳化、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手術切口越來越小,術后視力恢復越來越快。白內障手術技術及手術質量的每一點提高都離不開超聲乳化設備性能的提高,近期問世的白內障術中導航系統能對白內障患者業已存在的角膜散光進行精準定位,并通過角膜松解或散光型人工晶體植入進行矯正,還可以設定前囊環形撕囊直徑、定位人工晶體的居中性等,真正使現代白內障手術進入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時代。
■準確診斷才能有效治療
眼部疾病的診斷也離不開各種精細化設備。鮑永珍表示,眼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對設備依賴非常大,如眼部疾病診斷時需要對屈光系統和神經系統進行檢查。屈光系統包括角膜、玻璃體、晶狀體等,需要角膜地形圖儀、像差儀等光學檢查儀器;視網膜視神經系統的檢查包括視網膜血管造影、電生理、斷層掃描及視野等視功能多項檢查。
在數量龐大的眼部疾病中,眼底疾病的診斷難度極大。在眼底疾病的診斷“利器”中,被眼科醫生稱為“眼科CT”的光相干斷層掃描儀(OCT),是目前圖像清晰度高的高端眼底病診斷設備。該設備利用顏色光被組織吸收后,光的速度會發生改變的原理,在數字化時代,將速率轉化為切面,從而形成活體的組織圖像,醫生可從橫縱不同斷面清晰看到視網膜上各種病變。血管OCT等診療設備的出現更為觀察眼底黃斑區的血管性疾病提供了令人振奮的技術工具。此外,廣角影像設備能夠幫助醫生全景式觀察眼球內部情況。利用組織對不同光波吸收特性不同的原理制造的多光譜視網膜成像儀,則能夠更清楚地顯示視網膜等眼底病變。
黎曉新指出,先進的設備極大推動了眼底病的診斷,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發現上存在巨大應用空間。常規眼部檢查中,醫生多使用眼底鏡進行檢查,所見十分有限。借助血管OCT查體,能夠發現還沒有視野改變的早期黃斑病變;借助多光譜視網膜成像儀篩查視網膜病變,能夠早期了解動脈硬化程度、動靜脈交叉壓等情況;使用廣角影像設備,可以對眼部周邊部位血管病變一目了然。
■期待更多原創設備面世
作為我國白內障治療領域的資深專家,鮑永珍多次代表中國政府赴非洲開展援非光明行。她心中一直有個遺憾:中國醫生的診療技術高超,但手術所用的診療設備、耗材絕大多數都是進口的。
鮑永珍說,目前,國產眼科設備的研究基礎和制造工藝較為薄弱。讓更多中國原創眼科診療設備問世,已成為大家的共同期待。“比如,現在全飛秒激光診療系統均為進口設備,其設計基于西方人的眼球結構,與亞洲人相比,歐美人的眼球和瞼裂更大。如果能夠根據國人眼球結構特點研發飛秒激光系統,將更有利于醫生操作,提升治療效果。”
北京同仁醫院黨委書記寧利也曾撰文指出,近年來,青光眼診療的新設備、新技術不斷問世,但如果毫無取舍一味接受,勢必會給我國青光眼診療工作帶來不良影響,如適應證不確定或擴大、診療成本上升等。我國應積極開展隨機、對照、多中心青光眼臨床研究,評價青光眼診療的各種技術和設備,同時加強我國自主研發青光眼診治設備的能力,用中國數據指導臨床實踐。
診療設備的研發必須有臨床醫生參與,否則就是紙上談兵。但我國醫生的好點子很多還僅限于申請專利,要轉化成臨床可推廣應用的量產設備,還缺乏暢通渠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鮑永珍攻讀博士期間就擁有了定量測量相對性傳入性瞳孔對光反應缺陷的檢測器的技術專利,但20多年過去,這一技術還是一紙專利。
鮑永珍建議,國家應加大對眼科診療設備的研發投入,建立完善的產學研用體系推動原創設備研發。設備研發還需要加強跨學科合作、醫工結合,協力創新。
還有專家提出,眼科診療設備的研發需要眼科學、光學、電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協同攻關,是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中體現。眼科醫師隊伍中一批年輕人在醫療實踐中萌生新構思,和一些科研人員制作出專利設備,但如何將它們轉換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目前尚缺乏平臺,希望政府和有關協會搭建這樣的平臺上一個:出生人口數變動符合預期
下一個:養生保健機構中醫師服務有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