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顯示我國癌癥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由國家癌癥中心副主任赫捷院士、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等共同完成的《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臨床醫師癌癥雜志》(CA)上刊發。據悉,CA的影響因子為144.8,而《自然》《科學》《細胞》的影響因子分別為41.5、33.6和32.2。文章估算了我國2015年新發腫瘤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并對我國2000年~2011年的腫瘤發病趨勢進行了分析。文章稱,從2000年~2011年,我國男性所有腫瘤發病率年均增長0.2%,女性為2.2%;男性和女性癌癥死亡率自2006年以來分別年均降低1.4%和1.1%。
空氣污染致癌是長期積累過程
文章作者陳萬青表示,該文章預計我國2015年有429.2萬例新發腫瘤病例和281.4萬例死亡病例。陳萬青解釋,由于全國登記數據存在“時差”,實際數據要晚3年才能揭曉。
文章稱,就全人群而言,肺癌是發病率高的腫瘤,也是癌癥死因之首,胃癌、食管癌和肝癌則緊隨其后。男性5種常見腫瘤依次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結直腸癌,占所有癌癥病例的2/3;女性常見腫瘤依次為乳腺癌、肺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占所有癌癥病例的60%,乳腺癌占所有女性癌癥的15%。
對于肺癌依然高居榜首,陳萬青表示,包括歐美國家以及鄰國韓國、日本等,肺癌都是常見的腫瘤之一。“肺部是呼吸器官,與致癌物的直接接觸較多,因此發病幾率更高。”
對于肺癌高發與空氣污染的關系,陳萬青表示,“有關系,但無直接相關證據”。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報告,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空氣污染導致癌癥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要確定我國目前肺癌高發與空氣污染相關,需要追溯近10年的空氣數據,但目前缺乏相關數據。”
過度診斷推高甲狀腺癌數據
文章數據顯示,乳腺癌在我國女性常見腫瘤中排名首位。陳萬青認為,這與生活習慣、生活壓力有關。“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很快。女性婚育時間的推延也與之相關。”
宮頸癌的高發也與生活方式、環境變化有關。“以往女性患宮頸癌與衛生習慣有關。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衛生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宮頸癌并未呈現下降態勢。這主要與初次性生活時間提前、多性伴等有關。”陳萬青說。
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癌在女性中呈現高發態勢。2003年~2011年,女性甲狀腺癌發病率年增長20.1%,預計2015年女性甲狀腺癌發病為6.7萬例,死亡4300例。陳萬青認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們接觸電離輻射的機會增多,如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此外,過度診斷也是造成甲狀腺癌高發的原因之一。“診斷技術在提高診斷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過度診斷。以往患者出現微小病灶或亞臨床期的癌癥,其中一部分是不需要干預治療的,也不影響健康。但現在都被納入治療,并進入統計。”陳萬青說。
對于時下有關“長期使用碘鹽導致甲狀腺癌高發”的說法,陳萬青認為,雖不排除這種可能,但目前并無數據證明二者之間有相關性。
吸煙與1/4癌癥死亡相關
我國癌癥死亡例數從2000年的51090例增長到2011年的88800例。陳萬青介紹,約60%的癌癥是可通過減少可控危險因素暴露來預防的。29%的癌癥死亡與慢性感染相關,主要是胃癌(幽門螺桿菌Hp感染)、肝癌(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和宮頸癌(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因此,減少癌癥死亡的可行途徑就是控制慢性感染。
文章稱,吸煙與23%~25%的國人癌癥死亡相關,2010年超過半數的成年男性是當前吸煙者,青少年男性中吸煙率還在攀升。即使這種吸煙率保持不漲,估計每年有100萬例吸煙相關死亡,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翻倍。吸煙相關疾病將在吸煙二三十年后顯現,即使推行控煙,接下來10年我國癌癥負荷還會繼續加重。
空氣污染致癌是長期積累過程
文章作者陳萬青表示,該文章預計我國2015年有429.2萬例新發腫瘤病例和281.4萬例死亡病例。陳萬青解釋,由于全國登記數據存在“時差”,實際數據要晚3年才能揭曉。
文章稱,就全人群而言,肺癌是發病率高的腫瘤,也是癌癥死因之首,胃癌、食管癌和肝癌則緊隨其后。男性5種常見腫瘤依次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結直腸癌,占所有癌癥病例的2/3;女性常見腫瘤依次為乳腺癌、肺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占所有癌癥病例的60%,乳腺癌占所有女性癌癥的15%。
對于肺癌依然高居榜首,陳萬青表示,包括歐美國家以及鄰國韓國、日本等,肺癌都是常見的腫瘤之一。“肺部是呼吸器官,與致癌物的直接接觸較多,因此發病幾率更高。”
對于肺癌高發與空氣污染的關系,陳萬青表示,“有關系,但無直接相關證據”。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報告,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空氣污染導致癌癥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要確定我國目前肺癌高發與空氣污染相關,需要追溯近10年的空氣數據,但目前缺乏相關數據。”
過度診斷推高甲狀腺癌數據
文章數據顯示,乳腺癌在我國女性常見腫瘤中排名首位。陳萬青認為,這與生活習慣、生活壓力有關。“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很快。女性婚育時間的推延也與之相關。”
宮頸癌的高發也與生活方式、環境變化有關。“以往女性患宮頸癌與衛生習慣有關。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衛生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宮頸癌并未呈現下降態勢。這主要與初次性生活時間提前、多性伴等有關。”陳萬青說。
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癌在女性中呈現高發態勢。2003年~2011年,女性甲狀腺癌發病率年增長20.1%,預計2015年女性甲狀腺癌發病為6.7萬例,死亡4300例。陳萬青認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們接觸電離輻射的機會增多,如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此外,過度診斷也是造成甲狀腺癌高發的原因之一。“診斷技術在提高診斷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過度診斷。以往患者出現微小病灶或亞臨床期的癌癥,其中一部分是不需要干預治療的,也不影響健康。但現在都被納入治療,并進入統計。”陳萬青說。
對于時下有關“長期使用碘鹽導致甲狀腺癌高發”的說法,陳萬青認為,雖不排除這種可能,但目前并無數據證明二者之間有相關性。
吸煙與1/4癌癥死亡相關
我國癌癥死亡例數從2000年的51090例增長到2011年的88800例。陳萬青介紹,約60%的癌癥是可通過減少可控危險因素暴露來預防的。29%的癌癥死亡與慢性感染相關,主要是胃癌(幽門螺桿菌Hp感染)、肝癌(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和宮頸癌(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因此,減少癌癥死亡的可行途徑就是控制慢性感染。
文章稱,吸煙與23%~25%的國人癌癥死亡相關,2010年超過半數的成年男性是當前吸煙者,青少年男性中吸煙率還在攀升。即使這種吸煙率保持不漲,估計每年有100萬例吸煙相關死亡,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翻倍。吸煙相關疾病將在吸煙二三十年后顯現,即使推行控煙,接下來10年我國癌癥負荷還會繼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