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會闖入嗎
近日,一種名為寨卡的病毒肆虐巴西等南美諸國,并持續蔓延,美國、英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報告發現輸入性病例。1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站發布消息稱,截目前,中國大陸尚未發現病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專家研判認為,我國存在病例輸入風險。但鑒于目前我國正處于冬季,蚊媒密度較低,即使出現輸入病例,疫情傳播擴散的可能性也較低。
什么是寨卡病毒?它會造成哪些危害?在地球村時代,我國又該如何防控?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小頭癥患兒顯著增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李德新介紹,此次疫情期間,巴西小頭癥患兒顯著增加。“小頭癥是嬰兒頭部出現非正常變小的一種罕見病,是胎兒在子宮內大腦發育異常造成的。孩子出生時頭部異常小,造成智障、發育遲緩和癲癇發作等終身損傷。”自2015年上半年今,巴西小頭癥患兒達到3800名,而往年同期則不超過200名。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員在患兒的大腦及孕婦的羊水中發現了寨卡病毒。
李德新表示,寨卡病毒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多年來僅在非洲和東南亞地區發現過人間病例,2007年太平洋雅浦島發生了有數萬人感染的寨卡病毒疫情。2013年,法屬波利尼西亞出現大規模寨卡病毒疫情,感染了該地大約11%的人口。“患者表現為輕微癥狀,如發燒、皮疹、關節疼痛和結膜炎等,癥狀通常不到1周即可消失。然而,如果孕婦感染,胎兒將受到影響,導致新生兒小頭癥甚死亡。”截目前,24個出現寨卡病毒疫情的國家中有22個在美洲。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盧洪洲教授介紹,寨卡來自烏干達語“Zika”,意思是“雜草”。1947年,科學家在烏干達抓來一些猴子,準備用于黃熱病的研究,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現發熱癥狀。科學家從這只猴子體內分離到一種病毒。由于這些猴子生長在烏干達的雜草叢中,科學家把這種病毒命名為寨卡病毒。
未出現死亡病例
盧洪洲介紹,雖然接觸藥物、酒精以及懷孕期間出現風疹感染等因素同樣會導致小頭癥,但目前已經確定此次巴西小頭癥患兒快速增加與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直接相關。
“與同樣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傳染病相比,寨卡病毒引發的寨卡熱癥狀較為溫和,也未出現死亡病例。”盧洪洲說,目前并無針對寨卡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防治感染的佳途徑就是防止蚊子叮咬,重要的是將水桶、花盆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從而消除蚊蟲孳生地。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成功研制出該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掌握了寨卡病毒的檢測方法,正著手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進行該病的識別和對癥治療知識培訓。盧洪洲透露,我國的寨卡病毒感染臨床診療規范正在起草中,“目前主要是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近日發布的臨床指南”。衛生計生部門將保持與世界衛生組織等溝通,同時向我國外交、商務、質檢、公安、旅游等部門通報中國疾控中心風險評估結果。
南方省份需格外警惕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并不建議采取任何旅行或貿易限制措施,但寨卡病毒的快速蔓延已引起各國高度警惕。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近日發布拉美和加勒比海14國旅行警告,稱公民應慎重前往上述地區,孕婦尤須警惕。中國政府網也于近日發布通知說,鑒于中國同美洲國家的勞務合作密切,人員貨物往來頻繁,檢驗檢疫部門將加強口岸防控,同時提醒出國旅行的人做好衛生保健工作。
“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而言,寨卡病毒并不陌生,它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已經存在了好幾年。”盧洪洲說,就在今年1月19日,中國臺灣地區報告了一例寨卡病毒感染者。這名男子來自泰國,而不是拉美國家。
“我國大陸目前尚無相關病例報告。”李德新說,這與我國目前處于冬季,不具備蚊蟲大量孳生條件有關。前一段時間出現的全國大范圍極寒天氣也“幫了忙”,消滅了不少蚊蟲。但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到了春夏季,廣東等南方省份需要格外警惕。
盧洪洲認為,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響,蚊蟲生活并孳生的環境逐漸擴大,因此很可能在大城市引發寨卡病毒疫情。“寨卡病毒是由伊蚊傳播的,這種蚊子在我國南方省份極為常見,因此我們也是逃不掉的。”
什么是寨卡病毒?它會造成哪些危害?在地球村時代,我國又該如何防控?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小頭癥患兒顯著增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李德新介紹,此次疫情期間,巴西小頭癥患兒顯著增加。“小頭癥是嬰兒頭部出現非正常變小的一種罕見病,是胎兒在子宮內大腦發育異常造成的。孩子出生時頭部異常小,造成智障、發育遲緩和癲癇發作等終身損傷。”自2015年上半年今,巴西小頭癥患兒達到3800名,而往年同期則不超過200名。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員在患兒的大腦及孕婦的羊水中發現了寨卡病毒。
李德新表示,寨卡病毒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多年來僅在非洲和東南亞地區發現過人間病例,2007年太平洋雅浦島發生了有數萬人感染的寨卡病毒疫情。2013年,法屬波利尼西亞出現大規模寨卡病毒疫情,感染了該地大約11%的人口。“患者表現為輕微癥狀,如發燒、皮疹、關節疼痛和結膜炎等,癥狀通常不到1周即可消失。然而,如果孕婦感染,胎兒將受到影響,導致新生兒小頭癥甚死亡。”截目前,24個出現寨卡病毒疫情的國家中有22個在美洲。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盧洪洲教授介紹,寨卡來自烏干達語“Zika”,意思是“雜草”。1947年,科學家在烏干達抓來一些猴子,準備用于黃熱病的研究,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現發熱癥狀。科學家從這只猴子體內分離到一種病毒。由于這些猴子生長在烏干達的雜草叢中,科學家把這種病毒命名為寨卡病毒。
未出現死亡病例
盧洪洲介紹,雖然接觸藥物、酒精以及懷孕期間出現風疹感染等因素同樣會導致小頭癥,但目前已經確定此次巴西小頭癥患兒快速增加與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直接相關。
“與同樣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傳染病相比,寨卡病毒引發的寨卡熱癥狀較為溫和,也未出現死亡病例。”盧洪洲說,目前并無針對寨卡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防治感染的佳途徑就是防止蚊子叮咬,重要的是將水桶、花盆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從而消除蚊蟲孳生地。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成功研制出該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掌握了寨卡病毒的檢測方法,正著手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進行該病的識別和對癥治療知識培訓。盧洪洲透露,我國的寨卡病毒感染臨床診療規范正在起草中,“目前主要是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近日發布的臨床指南”。衛生計生部門將保持與世界衛生組織等溝通,同時向我國外交、商務、質檢、公安、旅游等部門通報中國疾控中心風險評估結果。
南方省份需格外警惕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并不建議采取任何旅行或貿易限制措施,但寨卡病毒的快速蔓延已引起各國高度警惕。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近日發布拉美和加勒比海14國旅行警告,稱公民應慎重前往上述地區,孕婦尤須警惕。中國政府網也于近日發布通知說,鑒于中國同美洲國家的勞務合作密切,人員貨物往來頻繁,檢驗檢疫部門將加強口岸防控,同時提醒出國旅行的人做好衛生保健工作。
“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而言,寨卡病毒并不陌生,它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已經存在了好幾年。”盧洪洲說,就在今年1月19日,中國臺灣地區報告了一例寨卡病毒感染者。這名男子來自泰國,而不是拉美國家。
“我國大陸目前尚無相關病例報告。”李德新說,這與我國目前處于冬季,不具備蚊蟲大量孳生條件有關。前一段時間出現的全國大范圍極寒天氣也“幫了忙”,消滅了不少蚊蟲。但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到了春夏季,廣東等南方省份需要格外警惕。
盧洪洲認為,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響,蚊蟲生活并孳生的環境逐漸擴大,因此很可能在大城市引發寨卡病毒疫情。“寨卡病毒是由伊蚊傳播的,這種蚊子在我國南方省份極為常見,因此我們也是逃不掉的。”
下一個:社會辦醫評價指標征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