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一結束,北京市各大醫院又門庭若市,號販子也紛紛回到了“崗位”上。有關方面與號販子的“斗智斗勇”還在繼續:北京一家知名大型三甲醫院宣布,兩大“”科室實行普通門診不限號。結果據該院醫生稱,天開始掛號后3個小時,搶著掛號的患者就令醫院不堪重負,不限號措施“華麗麗地熔斷了”。
勇斗號販子的戲碼,年復一年上演著,而號販子早已成了“打不死的小強”。個中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不充足、不均衡的資源配置,不完善、不合理的就診制度。把成因推給體制機制,似乎可以使大家都松一口氣。但這一沉疴頑疾的形成,是值得各方面、每個人反思的。
當下,號販子借著市場“無形之手”如魚得水,相形之下,政府的“有形之手”卻顯得孱弱。大城市大型醫院與社區、鄉村機構,在診療能力上的級差仍然很大,以于醫保報銷傾斜政策都不足以產生吸引力;優質資源向基層下沉也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到位;分級診療的推進,依然還沒有達到矯正無序就診的目的;甚構建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應該由政府主導還是交給醫聯體操作,在一些地方實踐中似乎也顯得有些茫然。在徹底緩解“看病難”的醫改推進中,政府的責任還要繼續加強。
被號販子緊盯,又飽受公眾的責難,匯聚了大量醫生,配置了醫療設備的大型醫院似乎很委屈,但從這一角度再次印證,只靠大醫院的“大躍進”,無論水平能達到怎樣的高度,都無法從根本上緩解“看病難”。推行多年的對口支援,一度不為一些大醫院所理解,甚在今天,一些醫院對此還是不甚上心。但是要解決大醫院堪比春運的就診場面,缺少下級醫院的分流是做不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口支援也是大醫院的“自救”,絕不僅僅是盡公益性義務。
要么起早貪黑排隊,要么花大價錢買,患者掛號的辛酸實在是讓所有人感同身受。但是我們在“看病難”的成因中就純屬無辜嗎?似乎也不是。北京市某醫院的一位知名專家,曾對自己接診的患者做過系統分析,大約有六成患者的疾病在縣級醫院或社區醫院就能解決問題。大病小病上三甲,已成為不少人的就診原則,甚城市二級醫院都逐漸少有人問津。專家號標價超低,當然是需求的推手,說白了,既然豪華的奧迪車這么便宜,誰還愿意坐奧拓呢?即使不是疑難雜癥,人人也都想著到大醫院找大專家看看時,號販子的屢禁不絕就不足為奇了。
號販子現象暴露了醫療衛生體制乃整個社會的諸多問題,醫院也想了很多招:普通門診不限號、延長門診時間……然而,不針對病根兒開藥方,大醫院做再多文章也只能治標不治本,苦的只會是那些真正需要專家解決問題的疑難雜癥患者和在一線加班加點的臨床醫生。
與春運類似,在大醫院屢禁不絕的號販子現象,其本質是“無序哄搶”有限的優質資源。如何將有限的優質資源合理、有序地加以配給,是政府、社會各方共同的思考題,也是必答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