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醫改動到你的奶酪
兩會上,掛號難、醫生荒等持續成為熱議話題,業界內外對醫療和健康相關問題格外矚目,觀點碰撞激烈。一方面,醫改在醫保、醫療服務、公共衛生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另一方面,很多人仍覺得改革太慢、獲得感不強。業內外的充分表達,給了我們一個拓寬視野審視醫改復雜性的機會:改革為什么“慢”?就是因為涉及太多復雜的利益關系,需要太多的改變。當醫改動到每個人的奶酪,我們能否淡定自處?
患者期盼看病更方便,花費更少,所以對號販子的“一聲吼”,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冷靜分析就會發現,優質醫療資源的是根由,分級診療才是治本之策。目前,各地都在探路分級診療,包括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用醫保報銷的比例限制患者越級就診等。但是,提高服務能力無法一朝一夕實現,而多年來習慣了就近跑大醫院、埋怨掛專家號難的人們,如果被要求首診進社區,是不是也會有所失落,不免要犯嘀咕呢?
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是醫改的關鍵。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提高醫務人員待遇,這樣的提法在兩會上很熱。然而,在藥品、醫療器械、檢查等費用沒有明顯降低,灰色收入難以禁絕的情況下,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性勞務收入,患者難免要心存疑慮。這個有升有降的“醫改之結”若想解開,恐怕也是緩慢漸進的過程。
近社會上對“兒科醫生荒”的熱議,猶如推倒了多米諾骨牌,讓人們看到現象背后整個改革鏈條上教育、人事、薪酬等各個環節的問題,也讓大家對醫改復雜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實,改革就是要眾多利益相關方重新洗牌。然而,不管動到哪一方,都會引來異議和反對,因為先動就意味著要承受這個鏈條上更大的壓力。醫改一直在強調協同性,足見協同之難。
理性看待醫改會發現,醫療衛生領域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脫離整體社會生態鏈建設而獨善其身。如果沒有置于患者、醫生、醫院、行業、部門等利益博弈的整體格局中統籌考慮,會不會落得“看上去很美”的局面?醫改的原則、目標應該是社會共識的凝聚,改革必須照顧到各方面的合理利益訴求,否則就得不到公眾的支持;醫改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會有陣痛期,當需要每個人做出改變,甚短期讓渡出一部分利益的時候,也需要每個部門、機構、個人履行責任與義務。
當然,我們既要看到醫改的普遍性困難,不抱一日速成的期待,也要務實地看到加快推進醫改的刻不容緩。走好醫改這盤大棋,把握好順序和時機是關鍵。當下,取消以藥補醫機制已經擴展到城市大型公立醫院,我們要把握好改革的時間窗,加緊“三醫聯動”的步伐,讓醫改成果盡可能覆蓋到所有人群。如此,改革才能到位,獲得感才能更強。
上一個:[新華社]把正確政治方向擺在位
下一個:“互聯網+醫療”能彎道超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