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應政策先行
銀發潮”的到來,讓老齡人口的生活護理、精神心理健康、醫療康復等需求日益突顯。而醫養結合模式的推開、健康養老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仍然受到多方因素掣肘。
各自為政的醫療和養老
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心內科主任醫師范利認為,當前,我國醫療養老在整體規劃設計、功能設計、行業管理以及社會化、職業化和產業化等方面都很薄弱。比如,在功能設計上,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服務功能,而醫療機構由于受到政策、醫療保險等制約,也缺乏開展醫療養老服務的動力。此外,醫療養老缺乏專業人才,行業管理和監督機制也不明晰。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院長瞿佳認為,目前,我國的醫療和養老之間存在嚴重割裂,缺乏統籌規劃。由于醫養結合事業的發展需要衛生、民政及社保部門共同協作和管理,民政部門在規劃、審批、建設養老機構時無法對醫療配置作出明確規定,提出相應的標準和要求;衛生部門在規劃、審批、建設醫療機構時,不便對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需求作出具體要求,養老機構存在違規行醫時還不便監管;作為提供服務的主體,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由于上述分管部門職能局限等原因,缺乏統籌推進的力度。
瞿佳告訴記者,以浙江省為例,目前共有養老護理型床位8.5萬張,占全省養老總床位的3.09%,但仍滿足不了67.95萬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醫療照護需求,納入醫保定點的醫養機構往往一床難求。同時,由于各地醫養結合機構硬件、軟件、服務能力參差不齊,標準化建設滯后,機構床位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矛盾并存。
導致醫養分離的原因還包括,醫療資源進駐養老服務業缺乏激勵機制,財政對開展老年人巡診、健康管理、全科醫生簽約及設立家庭病床服務投入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健康服務動力不足,社區居家失能、失智、高齡、失獨老人的社會化醫療康復照護面臨困境。
瞿佳介紹,截2013年年底,浙江省養老機構共有醫務人員524人、護士768人、護理人員(包括護工)1.14萬人。如果按國際通用方法測算,浙江省老年護理隊伍(包括護工)缺口達30余萬人。老年護理人員的短缺,也成為制約醫養結合的瓶頸。
僅靠政府主導遠遠不夠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侯建明對記者說,養老產業以公益為主,投入巨大而收益緩慢,如果缺乏持續的資金投入,用以完善配套醫療資源及支持其可持續發展,必然會制約整個養老行業的發展。據媒體報道,在美國的十大養老機構中,半數以上由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投資。“可以說,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扶持或社會其他資源注入動力,養老產業難以實現長遠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原書記李濱生認為,我國養老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僅由政府主導建立社會福利養老機構遠遠不夠,還需要發揮企業的投資積極性。
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4萬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公辦機構,民辦機構床位數只占總床位數的1/3左右。同時,我國每百名老人僅有1.8張養老床位,遠低于國際標準水平。在城市中心區的養老機構往往一床難求,而在城市遠郊新建的養老設施,由于不符合老年人居家需求意愿,有的空置率高達50%。另外,按市場租金及開發成本,單土地一項就占到養老運營成本的50%以上。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孫偉認為,我國城鄉養老服務發展缺少統一規劃,政府責任不夠清晰,各部門職能交叉缺乏合力;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的關系沒有理順,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夠;公益性養老服務組織發育不良,社會組織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相關政策尚未明確,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滯緩。
保險支持力度不足
孫偉說,當前,我國已建立了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為老年人消除貧困和疾病風險提供了制度保證,但在應對老年人失能、半失能風險方面尚缺少基本制度安排。我國現有養老機構大多不具備醫療護理功能,護理型床位數所占比重不到1/5,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家庭養老支持政策亟待建立健全。
中國的傳統觀念也影響著養老產業的發展,侯建明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四世同堂等傳統觀念深入人心,因而提及養老機構,常使不少老年人心生孤苦、悲涼之感。大部分老年人因此對養老機構產生抵觸心理。
經費的缺乏也是阻力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主任張澍認為,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水平仍較低,對相當一部分人未能提供充分的保障,尤其是農村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群體,他們的生活還比較困難。數據顯示,約30%的老年人依靠養老金和低生活保障金養老,約50%的老年人依靠家庭成員供養。
侯建明對記者說,現我國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費理念,決定了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有限。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養老金待領取額平均為2200元/月,北京市高為3050元/月。而一線城市中等條件的養老院對于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每個月平均收費接近3000元,二線城市接近2000元,失能老人的費用還要有所增加。如果讓老年人將所有的退休收入都用于養老,大部分老年人都難以承受。
各自為政的醫療和養老
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心內科主任醫師范利認為,當前,我國醫療養老在整體規劃設計、功能設計、行業管理以及社會化、職業化和產業化等方面都很薄弱。比如,在功能設計上,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服務功能,而醫療機構由于受到政策、醫療保險等制約,也缺乏開展醫療養老服務的動力。此外,醫療養老缺乏專業人才,行業管理和監督機制也不明晰。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院長瞿佳認為,目前,我國的醫療和養老之間存在嚴重割裂,缺乏統籌規劃。由于醫養結合事業的發展需要衛生、民政及社保部門共同協作和管理,民政部門在規劃、審批、建設養老機構時無法對醫療配置作出明確規定,提出相應的標準和要求;衛生部門在規劃、審批、建設醫療機構時,不便對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需求作出具體要求,養老機構存在違規行醫時還不便監管;作為提供服務的主體,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由于上述分管部門職能局限等原因,缺乏統籌推進的力度。
瞿佳告訴記者,以浙江省為例,目前共有養老護理型床位8.5萬張,占全省養老總床位的3.09%,但仍滿足不了67.95萬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醫療照護需求,納入醫保定點的醫養機構往往一床難求。同時,由于各地醫養結合機構硬件、軟件、服務能力參差不齊,標準化建設滯后,機構床位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矛盾并存。
導致醫養分離的原因還包括,醫療資源進駐養老服務業缺乏激勵機制,財政對開展老年人巡診、健康管理、全科醫生簽約及設立家庭病床服務投入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健康服務動力不足,社區居家失能、失智、高齡、失獨老人的社會化醫療康復照護面臨困境。
瞿佳介紹,截2013年年底,浙江省養老機構共有醫務人員524人、護士768人、護理人員(包括護工)1.14萬人。如果按國際通用方法測算,浙江省老年護理隊伍(包括護工)缺口達30余萬人。老年護理人員的短缺,也成為制約醫養結合的瓶頸。
僅靠政府主導遠遠不夠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侯建明對記者說,養老產業以公益為主,投入巨大而收益緩慢,如果缺乏持續的資金投入,用以完善配套醫療資源及支持其可持續發展,必然會制約整個養老行業的發展。據媒體報道,在美國的十大養老機構中,半數以上由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投資。“可以說,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扶持或社會其他資源注入動力,養老產業難以實現長遠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原書記李濱生認為,我國養老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僅由政府主導建立社會福利養老機構遠遠不夠,還需要發揮企業的投資積極性。
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4萬多家,其中大部分是公辦機構,民辦機構床位數只占總床位數的1/3左右。同時,我國每百名老人僅有1.8張養老床位,遠低于國際標準水平。在城市中心區的養老機構往往一床難求,而在城市遠郊新建的養老設施,由于不符合老年人居家需求意愿,有的空置率高達50%。另外,按市場租金及開發成本,單土地一項就占到養老運營成本的50%以上。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孫偉認為,我國城鄉養老服務發展缺少統一規劃,政府責任不夠清晰,各部門職能交叉缺乏合力;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的關系沒有理順,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夠;公益性養老服務組織發育不良,社會組織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相關政策尚未明確,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滯緩。
保險支持力度不足
孫偉說,當前,我國已建立了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為老年人消除貧困和疾病風險提供了制度保證,但在應對老年人失能、半失能風險方面尚缺少基本制度安排。我國現有養老機構大多不具備醫療護理功能,護理型床位數所占比重不到1/5,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家庭養老支持政策亟待建立健全。
中國的傳統觀念也影響著養老產業的發展,侯建明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四世同堂等傳統觀念深入人心,因而提及養老機構,常使不少老年人心生孤苦、悲涼之感。大部分老年人因此對養老機構產生抵觸心理。
經費的缺乏也是阻力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主任張澍認為,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水平仍較低,對相當一部分人未能提供充分的保障,尤其是農村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群體,他們的生活還比較困難。數據顯示,約30%的老年人依靠養老金和低生活保障金養老,約50%的老年人依靠家庭成員供養。
侯建明對記者說,現我國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費理念,決定了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有限。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養老金待領取額平均為2200元/月,北京市高為3050元/月。而一線城市中等條件的養老院對于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每個月平均收費接近3000元,二線城市接近2000元,失能老人的費用還要有所增加。如果讓老年人將所有的退休收入都用于養老,大部分老年人都難以承受。
下一個:今年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