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跨省結報還有多道坎
盡管我國基本醫保已經大體覆蓋全民,但對于異地就醫患者來說,現行的醫保報銷制度仍有多重屏障——不能報銷或者報銷比例低、多次跑腿、手續麻煩等。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明確了解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問題的時間表:今年基本解決省內就醫異地直接結算;爭取用2年時間,使老年人跨省異地住院費用能夠直接結算。要兌現總理的承諾,相關執行部門還需要闖過幾道關卡?
熱期盼
在哪兒看病在哪兒報銷
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5》預測,到2020年,我國流動遷移人口將增長到2.91億人,每年增長600萬人左右。異地就醫時如何報銷,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北京市通州區,65歲的羅大爺前不久因肺氣腫住院,攢了一疊醫療單據,準備年底回老家重慶市報銷。羅大爺和老伴來北京和兒子共同生活,在京期間,看病報銷問題讓老兩口很費神。
根據重慶市職工醫保規定,長期外出參保人員要辦理異地就醫申報手續,在選定的1家~3家當地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就醫,住院費用才可以報銷。“申報程序很煩瑣。”羅大爺說,需要填申報表,到北京的選定醫院蓋章,并由參保地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蓋章確認,本人所在單位要蓋章,后送戶籍所在區社保局登記。生病住院之后,羅大爺先要全額墊付醫療費用,之后將住院病歷復印件、住院費用匯總清單、發票原件、出院證(以上4種資料均需醫院蓋章)和醫保證、身份證復印件交回參保單位,再到戶籍所在區社保局審核結算。
羅大爺說,特別希望能在北京看病,就在北京報銷。不過,醫院工作人員告訴他,北京的醫院信息系統沒有接入重慶市職工醫保,無法計算住院費用中他應該自付多少。給他報銷的是重慶市的醫保基金,因為他一直在重慶市繳納費用,參保的錢都留在了重慶市,并沒有歸北京市社保局管理,“就像借錢給一個人而不能向另外的人要回來一樣”。
漸推進
新指導方案有望出臺
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城鄉居民醫保以地級市為統籌區域,未整合的新農合則多以縣為統籌區域。較發達地區對居民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財政補貼會多一些,欠發達地區財政補貼往往較少。這些因素造成各地醫療保障水平差別較大,藥品目錄、起付線、封頂線以及報銷比例千差萬別,各地醫保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國”。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說,比如北京的某家醫療機構,要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保人群實現即時結報,首先要將信息系統接入醫院平臺,因為各地信息系統還有自己的軟件。
“醫保跨省結算除上述技術問題外,還有結算病種、價格、報銷比例、醫保支付標準差異的問題。”朱銘來認為,解決醫保異地報銷難題,需要加強信息互通,要有國家層面的信息系統頂層設計。
這一觀點實際上已經在制度設計中有所體現。2014年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2015年基本實現省內異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建立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到2016年,將全面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當前,異地醫保工作進展如何?在去年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表示,目前全國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已經有90%左右的地市實現市級統籌,解決了60%以上異地就醫的問題,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海南、西藏等省(區、市)實現了省級統籌。
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當前國內一些省份已開展新農合跨省就醫結報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淮海經濟區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中心,由徐州市12家市級醫療機構與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的58個縣簽訂協議,實現了現場刷卡結報,覆蓋5000多萬名參合農民;安徽、四川等省在本省農民工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設立定點醫院,方便農民工就醫報銷;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加強對接,以國家新農合信息平臺為依托,開展了跨省就醫結報試點工作。
據記者了解,上述兩部委當前正加緊研究進一步推進跨省結報的指導方案,并有望很快出臺。
冷思考
別讓異地就醫沖擊分級診療
“在短期內提高醫保統籌層次,實現全國統籌,并不現實。”一位西南省份某地級市社保官員表示,全國統籌雖然容易實現報銷政策及信息系統的一致,但當前各地醫保基金的結余額和繳費額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一時難以實現統一。
根據人社部門的測算,醫保地級市內“漫游”可以解決60%左右的異地就醫問題,而省級“漫游”則可解決將近90%的異地就醫問題。剩下的10%,就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全國“漫游”問題。
在上述那位社保部門官員看來,建立全國聯網的信息系統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真正需要在外地看病的人還是少數,完全可以通過可操作性的方案解決他們的就醫需求。”比如與周邊的省份聯網,方便跨省界居民報銷,在外流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選定醫療機構開展即時結報等。
朱銘來也認為,當前我國醫療資源配置失衡的問題仍十分突出,一旦實現跨省即時結報,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患者向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地區流動的問題。換句話說,到北京、上海、廣州看病的人群可能會增多。要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可以鼓勵各地探索委托商業保險機構經辦等購買服務的方式,提高異地就醫結算管理和服務水平。在“漫游” 的過程中,也應細化政策、加強約束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仇雨臨則表示,醫保政策調整一定要注重頂層政策的協調,考慮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尤其要與當前醫改的目標銜接,“要滿足一部分特殊群體的現實需求,也要保證分級診療、基層首診的原則不受影響”。
熱期盼
在哪兒看病在哪兒報銷
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5》預測,到2020年,我國流動遷移人口將增長到2.91億人,每年增長600萬人左右。異地就醫時如何報銷,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北京市通州區,65歲的羅大爺前不久因肺氣腫住院,攢了一疊醫療單據,準備年底回老家重慶市報銷。羅大爺和老伴來北京和兒子共同生活,在京期間,看病報銷問題讓老兩口很費神。
根據重慶市職工醫保規定,長期外出參保人員要辦理異地就醫申報手續,在選定的1家~3家當地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就醫,住院費用才可以報銷。“申報程序很煩瑣。”羅大爺說,需要填申報表,到北京的選定醫院蓋章,并由參保地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蓋章確認,本人所在單位要蓋章,后送戶籍所在區社保局登記。生病住院之后,羅大爺先要全額墊付醫療費用,之后將住院病歷復印件、住院費用匯總清單、發票原件、出院證(以上4種資料均需醫院蓋章)和醫保證、身份證復印件交回參保單位,再到戶籍所在區社保局審核結算。
羅大爺說,特別希望能在北京看病,就在北京報銷。不過,醫院工作人員告訴他,北京的醫院信息系統沒有接入重慶市職工醫保,無法計算住院費用中他應該自付多少。給他報銷的是重慶市的醫保基金,因為他一直在重慶市繳納費用,參保的錢都留在了重慶市,并沒有歸北京市社保局管理,“就像借錢給一個人而不能向另外的人要回來一樣”。
漸推進
新指導方案有望出臺
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城鄉居民醫保以地級市為統籌區域,未整合的新農合則多以縣為統籌區域。較發達地區對居民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財政補貼會多一些,欠發達地區財政補貼往往較少。這些因素造成各地醫療保障水平差別較大,藥品目錄、起付線、封頂線以及報銷比例千差萬別,各地醫保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國”。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說,比如北京的某家醫療機構,要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保人群實現即時結報,首先要將信息系統接入醫院平臺,因為各地信息系統還有自己的軟件。
“醫保跨省結算除上述技術問題外,還有結算病種、價格、報銷比例、醫保支付標準差異的問題。”朱銘來認為,解決醫保異地報銷難題,需要加強信息互通,要有國家層面的信息系統頂層設計。
這一觀點實際上已經在制度設計中有所體現。2014年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2015年基本實現省內異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建立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到2016年,將全面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當前,異地醫保工作進展如何?在去年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表示,目前全國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已經有90%左右的地市實現市級統籌,解決了60%以上異地就醫的問題,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海南、西藏等省(區、市)實現了省級統籌。
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當前國內一些省份已開展新農合跨省就醫結報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淮海經濟區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中心,由徐州市12家市級醫療機構與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的58個縣簽訂協議,實現了現場刷卡結報,覆蓋5000多萬名參合農民;安徽、四川等省在本省農民工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設立定點醫院,方便農民工就醫報銷;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加強對接,以國家新農合信息平臺為依托,開展了跨省就醫結報試點工作。
據記者了解,上述兩部委當前正加緊研究進一步推進跨省結報的指導方案,并有望很快出臺。
冷思考
別讓異地就醫沖擊分級診療
“在短期內提高醫保統籌層次,實現全國統籌,并不現實。”一位西南省份某地級市社保官員表示,全國統籌雖然容易實現報銷政策及信息系統的一致,但當前各地醫保基金的結余額和繳費額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一時難以實現統一。
根據人社部門的測算,醫保地級市內“漫游”可以解決60%左右的異地就醫問題,而省級“漫游”則可解決將近90%的異地就醫問題。剩下的10%,就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全國“漫游”問題。
在上述那位社保部門官員看來,建立全國聯網的信息系統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真正需要在外地看病的人還是少數,完全可以通過可操作性的方案解決他們的就醫需求。”比如與周邊的省份聯網,方便跨省界居民報銷,在外流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選定醫療機構開展即時結報等。
朱銘來也認為,當前我國醫療資源配置失衡的問題仍十分突出,一旦實現跨省即時結報,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患者向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地區流動的問題。換句話說,到北京、上海、廣州看病的人群可能會增多。要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可以鼓勵各地探索委托商業保險機構經辦等購買服務的方式,提高異地就醫結算管理和服務水平。在“漫游” 的過程中,也應細化政策、加強約束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仇雨臨則表示,醫保政策調整一定要注重頂層政策的協調,考慮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尤其要與當前醫改的目標銜接,“要滿足一部分特殊群體的現實需求,也要保證分級診療、基層首診的原則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