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國家隊”如何“進好球”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委屬委管醫院工作會議,李斌主任對委屬委管醫院提出“抓改革、抓定位、抓感受、抓責任、抓平臺”的要求。
委屬委管醫院,在地方醫療衛生系統被稱為“國家隊”。上海市有6家委屬委管醫院,都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隨著醫改的深入,尤其是在以分級診療為使命的醫聯體探索中,上海市這支“國家隊”如何“進好球”?
■按需供給:專科做“前鋒”
上周五上午,陳女士帶著5歲的女兒在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兒科候診。要在兩年前,母女倆不到7時就得出門,擠公交車到市區大醫院排隊。2014年,陳女士家附近的金山醫院成為復旦大學兒科醫聯體成員單位。陳女士說:“這兩年,女兒生病我就帶她到這里看,挺放心的。”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明確,上海市將建5大區域兒科聯合體。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附屬兒科醫院牽頭,聯合8家復旦大學附屬醫院組建的兒聯體,已用兩年時間對兒科分級診療進行探索,也以“專科對專科”嘗試解決了醫聯體中的一些難題。
醫聯體之難,在于各方需自覺自愿,任何一方消極被動都會導致醫聯體成為擺設。醫聯體倡導“同質化”,卻常面臨兩個問題:“龍頭”醫院專家不愿增加負擔,成員單位缺乏“上進心”。對此,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藝說,該院對派去各家醫院當學術主任的專家給予更多支持,而各家醫院也為專家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臨床樣本。
復旦兒聯體成立之初,就明確按需供給。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介紹,“兒科醫生荒”問題使該院醫生疲憊不堪,但“復旦系”其他一些醫院兒科卻“吃不飽”。“復旦系兄弟姐妹”探討對策,終在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支持下,以醫聯體為平臺,由兒科醫院培訓其他醫院兒科醫生,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治療規范。“各方不斷磨合與協調,但前提是達成共識。”黃國英說。
隨著全面兩孩政策放開、高齡產婦增加,復旦大學又成立了上海市婦產科醫聯體:由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牽頭,聯合全市10個區(縣)12家醫院,形成擁有14個診療點的婦產科診療網絡,力求讓雙向轉診成為常態合作機制。
“復旦大學各附屬醫院雖大多為三級醫院,但醫療資源利用不均衡,我們希望通過專科醫聯體,加強綜合性醫院與專科醫院優勢互補。”婦產科醫院院長徐叢劍表示。婦產科醫聯體計劃正在實現:患者可在任意一家成員單位預約婦產科醫院預留的部分床位和專家門診;12家單位培訓排上日程;婦產科醫院對部分成員單位開放超聲大排畸和唐氏篩查等綠色通道……“幫助各成員單位構建醫療管理質量體系,實現醫療流程與規范的同質化是我們的目標。”徐叢劍說。
復旦的專科醫聯體在聯合“自家”醫院的同時,也在尋求跨越式發展。例如,復旦婦產科醫聯體與江、浙、滬20家兄弟單位逐步建立協作關系。而復旦兒聯體與閔行區衛生計生委合作,嘗試構建從三級醫院到社區全覆蓋的兒科診療網絡。
■區校合作:“中場”在布局
在閔行區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看到,標準化兒科診療室已試點運行,社區兒科醫生可與兒科醫院專家遠程會診;在兒童康復區,接受過兒科醫院培訓的全科醫師和護士正為患兒提供康復訓練。黃國英介紹,這張復旦兒聯體的“閔行協作網”今年將完成全部建設。而這張“網”背后,是閔行區政府與復旦大學一項重大的戰略合作與長達10年的“互動”基礎。
近年來,閔行區人口不斷導入,但醫療資源并不豐富,因此一直謀求與醫學院校合作,引入優質醫療資源。早在2004年,該區就與復旦大學合作,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首先加入“復旦系”;之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成立,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遷入閔行……復旦大學副校長桂永浩表示,大量常見病患者集中到三甲醫院就診,根本原因在于對現有社區和區級醫療機構不放心,這暴露出不同級醫院之間診療水平的差距和診斷路徑的差異。“以高血壓為例,假如社區醫生也能按照國際化診斷規范來開展血壓監測管理,患者還有必要擠大醫院嗎?”
2014年,閔行區政府與復旦大學簽訂“共建醫教研協同型健康服務體系”合作協議,啟動全方位區校戰略合作。這意味著,上海探索醫聯體從“點對點”升級“面對面”。
區校合作兩年來,閔行區394名全科醫生分批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接受培訓,閔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加入“復旦系”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復旦系”大醫院的專家獲準在閔行區開展多點執業;雙方還共建轉化醫學、微創、腫瘤、慢性病等研究中心。“閔行有多年衛生信息化建設基礎,并擁有基于居民電子檔案的大數據資源;而復旦大學及附屬醫院在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和醫學人才方面具有國內優勢。雙方合作,具有巨大的遠期效益。”閔行區衛生計生委主任黃陶承表示。
■“云端”問診:遠程有“后衛”
半年前,自從林小姐的手機里多了一個特別的App后,她有什么頭疼腦熱就不再急著往醫院趕。這個App叫“云醫院”,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區中心醫院、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70家零售藥店等聯合打造。
林小姐下載“云醫院”后,先在“視頻看醫生”板塊接受線上問診。徐匯區中心醫院有300名醫生成為“云醫生”,中山醫院一批高年資醫生也開始在線接診病人。接診醫生會為她開具電子處方單,憑這張單子,她可到全市定點醫保藥店配藥,也可手機下單付款,藥品會通過快遞配送給她。假如醫生認為她還需進一步檢查,憑借在線預約號碼,她可直接到醫院檢查而不必重新掛號預約。
“云醫院”已在嘗試區域醫聯體內的轉診與分診。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介紹,因病情需要轉診該院的病人,可通過“云醫院”享有優先轉診通道。“云醫院”試運轉半年來,6萬市民注冊為“云病人”,提供診療服務16萬人次。中山醫院便民助醫App“中山關懷”將和“云醫院”全程對接。
樊嘉認為,醫聯體旨在資源共享,讓市民不必動輒趕往大醫院。目前可先利用“互聯網+”做好遠程醫療,為醫聯體打下基礎。中山醫院將牽頭成立徐匯區域醫聯體,派全科醫生到徐匯區中心醫院一同推動分級診療,以“互聯網+慢病管理”為重點,實現從“云上”到“線下”的無縫慢性病管理。
上一個:抑制癌基因活性的“開關”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