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治療收費高于成人”是誤讀嗎
原標題:不要誤讀“兒童治療收費高于成人”
近日,國家衛計委、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床位數增加到2.2張,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9名。合理調整兒科醫療服務價格:對于兒童臨床診斷中有創活檢和探查、臨床手術治療等項目,收費標準要高于成人醫療服務收費標準,并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范圍。(5月19日《新京報》)
盡管對破解兒科醫師少、兒童床位缺、兒科看病難現狀的“脫貧”愿望不無共識,但“兒童臨床治療收費高于成人”的消息,還是讓不少人將其與隨意“漲價”和可能導致“看病貴”等扯上關系。這其實是一種缺乏細讀文件、沒有弄通道理的誤讀。“高于成人”針對的是那些高技術含量、高勞務付出、高醫療風險的臨床治療項目,且擬將其納入醫保范疇,不會增加患者太大負擔。
人們可以以求醫治病所花費用的數值作為判定醫療負擔輕重的依據,但具體到每一單項的醫療行為,其價格評判卻當需考量包括技術要求、勞務用量及安全風險等在內的多方面因素。人們詬病“看病貴”,當指那些超出醫療成本的虛高部分,只要價格體現成本、著實物有所值的醫療服務,均可被視為客觀、合理和公平的收費。
兒童患病常常呈季節性特點,扎堆聚集且又哭又鬧的眾多患兒,勢必給兒科醫生帶來極大的精神與勞務負擔。兒科基本上屬于無法詢問患者病情的“啞科”,很大程度上要靠醫生的從醫技術和臨床診斷,且兒童用藥相對講究,更遑論是給尚在發育和不諳事理的兒童做手術。這都需要兒科醫生付出比其他科室更多的勞務和承擔更大的風險。讓“兒童治療費高于成人”,其實也是對兒科醫生勞務價值的肯定與補償。
對于補齊兒科醫生的巨大缺口,《意見》并非沒有從長計議的治本舉措,比如推進高等院校兒科醫學人才培養,擴大兒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模等。但將兒童手術費提高超過成人,也不失為讓兒科醫生價值回歸和以待遇留人的必要之舉。鑒于中國醫改的“三醫聯動”屬性,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絕不會單兵突進,醫保目錄和報銷比例的跟進調整,足可緩解由此帶給病患的就醫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