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離不開“信”“任”二字
《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在6月6日這發布。這意味著新醫改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一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
簽約家庭醫生,使尋常百姓享有個性化健康服務成為可能,針對個體的無病預防、慢病管控、疾病診療也會更加精準。從社會層面上看,百姓與家庭醫生間更加親密的關系,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健康關口前移,從治病向“治未病”轉變,將大大降低社會總體醫療支出;形成分級診療,將減少患者就診的盲目性和對大醫院的“權威崇拜”,其意義不止于緩解大城市、大醫院的看病難,更在于真正打通醫療資源向基層轉移的“下沉”通道,實現當前有限醫療資源的優配置和合理使用。同時,家庭醫生的普及,也是科學健康知識的普及,將從供給和需求兩側同時擠壓虛假醫療的生存空間,有效降低類似“魏則西事件”發生的概率。
從前期部分地區的試點來看,家庭醫生的模式,得到了公眾的正面評價和響應。各地對簽約家庭醫生的居民,都推出了一些“優惠”措施,比如,可以更方便地實現向大醫院的對接轉診、獲得專家號源、預留床位,增加醫保支付比例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簽約家庭醫生的全面推開而普及,這些“優惠”措施的效力必然會被稀釋,吸引力也會相應下降。終,完全建立在自愿原則上的家庭醫生簽約,還是要回到基礎的本位上來。
家庭醫生的本位,離不開“信”“任”二字。
所謂“信”,是讓簽約百姓對家庭醫生有信心,相信家庭醫生能幫助他們解決健康問題。這個“解決”,當然不可能是從此百病不生或是隨時藥到病除,而是相信家庭醫生能為自己制訂佳的健康保健和疾病診療方案,并確保方案能得到有效實施。
百姓的“信”,是與家庭醫生的“任”——能夠勝任、愿意承擔——緊密聯系的。這與家庭醫生的個人能力、工作態度有關,更需要制度保障和監管。
家庭醫生所承擔的健康管理和慢病管控,是一項細致復雜卻不容易“出彩”的工作,其特殊性在于,工作越出色,價值越隱性。這大大增加了對家庭醫生績效考核的難度。這既是對家庭醫生職業操守的考驗,也是對相關考評規則的制定者、執行者、監管者的考驗,既要避免形式主義導致的事實放任,也要汲取單純以少數指標量化為考核依據的教訓。
于由家庭醫生構筑起的分級診療體系,對管理者來說,著眼點是“分級”,但對公眾而言,看重的卻是自下而上各個層級之間能否便捷高效地對接,這樣的制度運行,作為個體的家庭醫生無法掌控,卻是“家庭醫生”計劃的成敗關鍵。因此,從制度設計上,管理者視角必須服從于公眾視角,切不可一廂情愿。
只有這樣,家庭醫生才能有其“信”、擔其“任”。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家庭醫生的薪酬待遇的提高、成長空間的提升和職業成就感的培育。在此次發布的指導意見中也多有涉及,更需要在現實中盡快落到實處。
只有這樣,家庭醫生才能恒其“信”、樂其“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