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意愿:醫患要同提高
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配套政策,但要讓這些政策能夠為全民共享,還需在運轉機制上加強探索,共同提高老百姓與家庭醫生的簽約意愿。
政策落地還差“后一公里”
“要真正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少有兩個決定因素不容忽視:一是患者的意愿,二是醫生的意愿。患者有意愿,少要確保簽約服務包有足夠的吸引力,比如簽約者可享受轉診到大醫院看專家門診、檢查、住院等綠色通道;老年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可享受上門服務;穩定的慢病患者可享受長處方、延處方并按基層比例報銷等優惠措施,否則患者對簽約就不會感興趣。”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社區衛生處處長鄂啟順提出,簽約服務重心放在營造有利于簽約服務實施的政策環境上,把考核重心放在重質量、重效果、重百姓獲得感,而不是搞突擊、重數量上。
受限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情況,許多地方當前開展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主要內容是提供免費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的健康管理服務,還不足以滿足大多數居民的需求。同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老百姓對其服務模式、內容、流程等還不熟悉,在社區、農村推廣該服務時,就存在很多居民對其不理解的情況。
另一方面,據統計,截去年年底,全國累計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20.9萬名,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所需的人才需求仍存在差距。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還需打通政策落地的“后一公里”。
打開家庭醫生收入“天花板”
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新華少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陳銳從事家庭醫生工作已有7年時間。在7年間,陳銳見證了這座城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發展,并認為自己從中頗有收獲,“這種收獲更多來自醫生的成就感,時刻與人性美好的光輝為舞。比如,通過健康管理讓一些慢病老年人群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延長了壽命,或者及時給出治療建議,避免一些家庭陷入疾病的危機。”陳銳說。
在為自己家庭醫生的身份感到自豪的同時,陳銳也坦言,當前家庭醫生團隊工作負荷較大,付出與收入并未形成良性互動,需要在醫保配套、激勵政策等方面做出調整。事實上,在我國許多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農村地區,提供服務的村醫的收入來源仍由一般診療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基本藥物制度補助3部分構成。 (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一些村醫反映,為簽約服務投入了大量時間,但實際這項工作還是作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一部分接受考核,收入并未顯著增加;而在衛生院層面,家庭醫生團隊成員的收入仍與單位的績效考核體系掛鉤,除獲得一些與家庭醫生工作相關的補助外,還面臨績效工資總額的封頂線,實際并未與原先的收入水平拉開差距。
另一方面,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基層醫務骨干流失現象嚴重,許多基層醫療機構多年招不到較高學歷人才的現象普遍存在。專家表示,當前大部分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基層醫療機構主要的經費來源是國家對公共衛生服務的財政支出,在目前績效工資尚未進一步完善的情況下,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難以充分調動,簽約意愿自然就不會高,或者工作流于形式。
上一個:蘇州:健康優先要有考核體系
下一個:死亡細胞或助腫瘤“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