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藥品加成后,更心塞的打擊還在持續加碼…
取消藥品加成后,巨大的財政虧空壓力極有可能迫使醫院通過其他途徑繼續獲取藥品利益,從而導致藥企與醫院之間的利益藕斷絲連,但甘肅打算徹底斬斷這些潛在利益鏈——8月15日,甘肅醫改辦宣布成立醫改應急領導小組,接下來將對各醫療機構取消藥品加成執行情況開展巡查,包括對基金收支情況進行分析預測、對醫療服務行為進行督查等。
無獨有偶,就在8月14日,浙江發布了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意見,明確將在未來3年持續開展醫院巡查工作,同時發揮醫保監管、醫療服務價格監管等作用,對醫療服務不正之風案件、商業賄賂案件嚴肅處理。
然而,這兩個地方的醫院巡查和對藥品購銷的監督都不是個例,今年3月,國務院醫改辦主任賀勝高調宣布今年要全面取消藥品加成之后,各地的衛生系統行風建設等相關文件迎來出臺高峰,“打擊藥品利益體外循環”、“整頓藥企與醫院利益鏈”等尖銳字眼頻頻在各式文件中出現。
今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關于加強衛生計生系統行風建設的意見》拍板定案:接下來要建立衛生計生系統征信體系,加強醫院巡查和開展醫藥購銷專項整治等工作。
意見下發之后,嚴正醫療服務風氣和嚴整醫藥購銷商業賄賂的的高壓氛圍持久不散,醫院與藥企的關系面臨全國范圍內的嚴整肅清,既往隱藏的利益鏈,也正在被大面積曝光。
以安徽為例,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在前段時間上了一回頭條,上榜原因是該醫院明確“醫院嚴禁醫療衛生人員介紹患者到院外指定地點否買藥品和醫療器械”,其嚴厲打擊院外指定處方的行為還受到安徽衛計委褒獎。
而在上海,《關于進一步加強行風建設和整治藥品回扣的實施意見》更是直言不諱,除了表明要全力整頓藥品回扣,還要求各辦醫主體應對醫療機構投資企業、出租場地經營藥品器械加以清理整頓,杜絕醫療機構出現規避執行自費藥品管理的“體外循環”現象。
持續的高壓環境勢必影響藥品的在市場的結構性調整,對藥企來說,順勢而為調整自身資源的分配模式,是醫改大潮中進則搶占先機、退則明哲保身的必然選擇。綜合全國各地的相關文件,不難發現,去年以來,新一輪的醫藥購銷整頓,有以下特點:
1.更密集的醫院巡查。
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文件,持續且加大強度的醫院巡查都是重點內容。
2.更嚴苛的指標限制。
一方面,藥占比和醫療費用增幅越來越低,輔助用藥監控與處方點評成為常態;另一方面,納入指標考核的范圍也在不斷延伸發揮。
首先是指標不再是醫院個體的單獨指標,而成為區域內指標層層分解,比如醫療費用增幅,國家衛計委的2017年深化醫改重點工作任務專題發布會上曾提到,在分級診療背景下,要求各個省市要具體把費用增長的指標結合實際分解到每一個地市,然后每一個地市要把這種費用增長的指標分解到每個醫療機構,對基層指標可以相對寬松,但由于控費10%的前提沒有變,因此這種“寬松”實際上是將壓力嫁接到等級醫院,意味著這些醫院將面臨更殘酷的用藥調整。
其次,納入指標的考核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上海已經明確自費藥品也將進入醫院藥占比考核,單獨進行公示,這一措施使得自費藥品不能「渾水摸魚」開出處方;浙江也早已將自辦藥店購藥列入藥占比,斷了醫院分流藥品以完成藥占比考核的路。
3.醫保正在強勢介入監管。
醫生的處方沖動在醫保基金總額預付結余留存的帶動下已得到有效制約,隨著醫保支付改革,臨床路徑和按病種支付全面推行,醫保在銷售終端的制約作用大大增強。
但醫保能發揮的監管功能遠遠不止這些,福建的醫保辦模式是目前各地正在醞釀的監管大招,在該模式下,醫藥購銷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醫務人員每個個體,都在醫保層層監管中。目前廣東、陜西、湖南、遼寧、浙江都已明確要試點這一模式。
4.衛生系統征信體系威懾力大大增強。
針對藥企,醫藥購銷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正在逐步完善,醫藥購銷領域不良記錄和黑名單制度與藥企的招標采購資格掛鉤,多部門間信用信息共享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也給藥企“犯錯成本”不斷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