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離不開人文的翅膀
“沒有醫學人文精神的醫生,就像沒有翅膀的鳥。”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益新在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上說道。此次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主題為“健康中國與人文建設”。來自全國醫學領域、醫學人文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醫學人文精神如何融入健康中國建設。
“建設健康中國,離不開醫學人文建設”
“建設健康中國,離不開醫學人文建設。”會上,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表示,建設健康中國背景下的醫務人員隊伍不僅要有更廣博的醫學知識和良好的技術水平,而且要有更為博大的人文情懷和更高的人文關懷能力。
張雁靈坦言,近幾十年來,我國醫學科學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輝煌的成就,醫療機構建設、醫療科技成果等舉世矚目。但與此同時,老百姓對醫院、醫生的不滿和批評卻日益增長,這也反映出醫療工作和衛生事業發展中運用醫學人文的規范和引導不夠。
對此,曾益新表示,隨著醫學的發展,如今部分醫療機構中出現了醫生越來越依賴有形的醫學技術和醫療設備,而蘊含于醫療服務過程中的人文關懷悄悄遠去的現象,引起患者和社會不滿,也使醫務工作者在道德和利益之間難以平衡,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為制約醫療事業發展的障礙。
合格的醫學人才,必須具備人文精神
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在醫學教育的全過程。
“這為加強醫學人文建設指明了方向,應該引導醫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人民的健康權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曾益新說,醫務人員應當明白,如果對患者沒有愛心,不會去關心患者,不懂得患者心理需求,即使醫學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再好,也不是合格的醫務人員。
“在行醫路上,缺少醫學人文素養的醫生有可能短時間走得快,但一定走不遠。”張雁靈表示,從“白求恩獎章”獲獎者的身上就能看到,每一位備受尊敬的醫生都充滿著對人的關注、關懷,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患者極端熱忱。張雁靈表示,“ 加強醫學人文建設,是解決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良藥”。
對此,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表示,從宏觀來看,健康中國與人文建設,已然不僅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事情,也不僅僅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如何發揚人文精神的事情,這其中包含著健康、醫學、科學、人文、哲學,宗教,倫理道德,傳統文化等方面,每一位醫務工作者應該從更廣博的視角審視醫學。
醫學要面向社會,面向大眾,面向患者
近日,在人民衛生出版社舉辦的醫學教材專題會上,來自各大醫學院校的專家、教授一致認為應把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在一起。
“讓冰冷的手術刀閃爍溫暖的人性的光輝。”曾益新表示,要全方位加強醫學人文建設,抓好源頭,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的年輕醫生。而要真正實現醫學模式的轉變,實現醫學與人文的結合,必須依靠大批既有高精尖專業知識的人才,又有豐富而深厚人文精神的新型醫學人才。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指出,應當促進“醫學與人文”課題在國家層面的立項、研究和國際交流,根據已有的認識付諸醫學實踐,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另外,將“醫學與人文”的研究成果,及時進入醫學院校的課堂,培養合格的醫學生,并向社會普及。
張雁靈強調,倡導醫學人文,是要求不能為醫學而醫學,也不是為人文而人文,而是要通過加強醫學人文建設,讓醫學從實驗室里面走出來面向社會,面向大眾,面向患者,讓醫學成為完整的的科學,成為有溫度,有人性的科學。
曾益新認為,各級衛生行政管理者要更多地尊重和理解醫務人員,為他們搭建施展才干的平臺。他指出,面對醫務人員遭遇惡意傷害的時候,管理者應敢于站出來為他們發聲,為醫務人員主持公道,使其在為患者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上一個:軍民融合防治出生缺陷
下一個:醫院巨震!剛剛,政府重大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