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醫院評審評價(中):醫院評價的“民間探索”
醫院評價的“民間探索”在悄然進行。以美國醫療機構評審聯合委員會國際部(JCI)為代表的境外評審機構,近年來在我國備受追捧。此外,借鑒國外經驗發展第三方醫院評審評價機構,已成為主流認識,與此相關的探索逐漸起步。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中,對發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和引入第三方開展公立醫院績效評價也都提出了明確要求。
洋評審熱的冷思考
從2000年ISO9000系列認證進入我國開始,境外有關評價認證機構對我國開始了“評價輸出”。多年來,已有美國、英國、德國、挪威、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評審主體在我國開展實踐,并呈愈演愈烈之勢。JCI亞太區總監尹約翰介紹,我國已有80家醫院通過了該組織的評價認證,而2010年的這一數字是10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于2015年3月啟動國際醫療部JCI認證,歷時22個月籌備獲得JCI金章。湘雅醫院評價辦主任張潔告訴記者,這幾年除了參加國家組織的評審,該院主動申請參加的國內外“民間認證”多達10余種。
以JCI認證為例,僅認證費就要20余萬美金,這還不算醫院為達“洋標準”而進行的各種布局修改和添置的各種儀器設備。有的醫院選擇的“洋標準”實現起來太過困難,咬牙拿到證書后就不了了之;有的醫院選擇多套評價體系,不同標準要求不同,重復迎評增加工作量,讓醫務人員怨聲載道。
醫院如此折騰,是貪慕虛名和“賺噱頭”嗎?“一方面,醫院迫切想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JCI確實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應該結合我國環境將其本土化。”張潔表示,國家主管部門的評審,比如等級醫院評審,側重醫院系統管理和整體發展。JCI認證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就醫流程為主線,不斷追求精益和細節的改進,兩者相結合不失為提升醫院質量、服務和管理水平的好方法。“JCI認證須每3年進行一次復審,保障質量持續改進,如果只是貪圖虛名,沒有把工作做實,復審將會更加艱辛。”
一位多年負責醫院評審評價工作的衛生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表示,醫院通過評價手段主動尋求自我提升是進步的表現,但引入許多持有不同標準的機構來評價醫院,尤其是眾多外國機構、拿著外國標準來深入評價國內醫院,合理性值得商榷。“所有的評價體系都有自身價值觀,尤其是對于像醫療這種公共事業類的評價,涉及龐大的與基本生命權有關的個人信息,相信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也不應完全敞開。”
我國第三方評價剛起步
第三方評估有利于提高評價結果的社會公信力,在國際上,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獨立第三方評審早已成為醫院績效考核的主要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和豐富的經驗。我國于2008年才開始相關探索嘗試,但今仍未形成體系,也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
2008年8月,國內第三方醫院評價機構——海南醫院評鑒暨醫療質量監管中心成立。該中心是海南省醫院協會下屬機構,不設行政級別,不設編制,評鑒中心與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是委托關系。遺憾的是,2011年新一輪醫院評審中,海南醫院評鑒中心沒有繼續發揮原先的作用。“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該模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權力。”清華大學醫學管理研究院中外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劉庭芳說。
海南之后,上海、云南、浙江、吉林等地陸續出現第三方醫院評價機構。其中,云南第三方醫院評價機構具有獨立法人實體:該機構已經開始更多關注評價人員對評價標準掌握的同質性,有了明確的收費標準。云南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云南省醫院協會會長杜克琳介紹,云南的模式是由項目醫院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并在驗收時向衛生計生委提交第三方評價報告、驗收書面申請和自評報告。
“如今,第三方醫院評價的概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我國醫院獨立第三方評價進入起步,但需要解決和完善的點還有很多。”劉庭芳說,比如,一些第三方機構的資質無人確定,評審員水平參差不齊,收費沒有統一標準。應建立國家層面的監管平臺,制定機構及人員準入標準,統一收費標準。
評價主體不是非此即彼
有專家指出,美國等許多西方國家獨立、非營利的醫療機構評審主體,是經過數十年發展后逐步得到社會認可的。由于培育出這樣的機構需要較長時間,及受所在國社會文化的影響,許多國家在建立醫療機構評審制度時,往往采用政府主導的方式。“如何正確調度好外審與內評兩者的連接、聯動與統合,政府和業界應共同努力,出臺更加完善的第三方評價體系國家標準。”一位多年負責醫院評審評價工作的衛生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說。
劉庭芳提出,我國應構建醫療衛生機構第三方評價“1+3模式”,包括“1個”新型的全國性醫院評審機構及人員的認證與準入平臺,再分“3個”進行職能轉變,以漸進方式,終培育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三方醫療機構評審體系。,應由國家衛生計生主管部門委托具備條件的學協會開展第三方評價。由于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迅速,管理和評價處于初級,問題較多,衛生計生主管部門可委托相關機構對其進行評價,將此作為先行試驗區。第二,原則上仍由政府衛生計生主管部門主導,大力擴展委托面、培育第三方評價組織,并積累經驗。當形成覆蓋全國的第三方醫院評價網絡時進入第三,即由政府主導醫院評審,變為由獲得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從法律、法規、政策層面對第三方評價組織認證與監督委員會及其執行機構進行監督與治理。
“現權威性較強的第三方組織不多,大范圍開展第三方評價還不現實,醫院評審一定要由政府主導。”河北省邢臺市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劉登湘建議。
“這些年浙江的探索證明,第三方評價的行業認可度還是高的。醫院評審的科學性、公正性、專業性、權威性還需要政府推動,同時培育多元化的醫院評審評價主體,不同主體發揮不同作用,彼此補充。畢竟醫院評價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浙江省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處長俞樂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