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醫療商場啟動霸屏模式,騰訊企鵝診所也不甘示弱,占據了輿論風口。診所,這一不溫不火的醫療業態一下子活躍起來。
“共享”成為熱詞
9月1日從美中宜和醫療集團離職的“急診科女超人”于鶯,正準備做一批面向中端用戶的連鎖社區診所。近年來,連鎖化診所逐漸增多,無論是首都醫療優合診所,還是騰訊的企鵝診所,亦或是遠在美國的凱撒零售診所,越來越多的資本、集團將連鎖化診所作為布局醫療的著力點。
在創新診所發展的探索中,“共享”成為關鍵詞。不過,大家的玩法各不相同。
醫療商場是其中之一。一般來講,醫療商場匯聚各類診所,提供超聲、檢驗、病理等輔助性共享平臺。作為全程國際醫療商場的投資方之一,新解百集團董事長童民強介紹,行業關注的杭州醫療商場在開業前就已完成全部租賃,重要的理念是讓加入者“輕運行”。一份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的批復文件顯示,檢驗、病理、超聲、醫學影像等醫技科室及藥房、手術室等都由全程國際醫療商場的運營者提供,技術支持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對此,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執行官謝汝石表示,此項改革是突破性的:,打破醫院等級制度,可以根據醫生資質執行與之資格相符合的診療行為;第二,免去了醫療衛生機構審批的門檻;第三,醫生創業門檻降低,后勤和檢驗影像、手術配套提供;第四,商業化互助平臺形成。
企鵝診所則換了種思路。企鵝醫生執行官仕銳表示,企鵝醫生的健康管理服務分為“診所自建、診所聯盟和診所共享”三層結構,通過共享兼職醫生來提升服務效率。他強調,企鵝醫生將可自助化的檢驗、檢測項目做成像摩拜單車、共享KTV一樣的共享方式,放在用戶有可能快速觸碰到的地方。
其實,在醫療商場、企鵝診所等高調亮相前,共享的概念一直都有。隨著互聯網技術及互聯網思維在醫療領域的持續滲透,用共享理念做診所越來越普遍。去年7月17日,杏仁醫生國內醫師多點執業Wework工作室——杏仁門診落戶沈陽。這種模式是,杏仁醫生負責尋找場地、設計裝修、購買設備、申請執照、招聘工作人員等工作,完成建設一家標準門診的所有工作,并進行維護和管理,醫生直接來多點執業,并就醫療執業收入與杏仁醫生進行分成。
“在越來越多資本涌向醫療的時候,診所是較為容易的切入點,因為輕巧靈活而備受青睞。”一位業內人士說,但也不能指望一次改革、一種模式解決所有的醫療問題,醫療服務本來就是多層次、多學科、多模式結合的整合型服務。
人才病源等難題不少
辦證難是診所開辦者共有的痛。企鵝診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地區的診所之所以沒有開張,是因為醫療衛生機構執業許可證還沒有辦下來。而于鶯公開吐槽多的問題之一也是各種辦證難。
對于醫療商場為診所開路的探索,業內人士也有擔憂。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表示,醫療商場不是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的常態。否則,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標準就形同虛設,毫無嚴肅可言。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中心何達博士也表示,醫療建筑在基建之前就應該有所規劃,而這家杭州商場顯然是實踐先行,其實是冒了很大的風險。所以該模式能否復制還有待政策支持。
病源從何而來是診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之一。一項針對8個城市近1000名用戶發起的中產的醫療服務和保障的調研顯示,年收入30萬元~100萬元的用戶群中,公立醫院普通門診的比例達到70%以上;收入100萬元~500萬元的人群中,一半以上的人也會公立醫院普通門診。這意味著,國內中高端醫療服務市場的客群有相當局限。一位在美國開了兩三家診所的醫生曾向謝汝石訴苦:“半夜兩三點有病人來了,要接待,周末也要開診,要不然病人就去別的診所。”“而如果在醫院,同事們可以輪流值班,壓力小很多,也不用擔心客源。”謝汝石說。大家醫聯創始人孫宏濤認為,診所本身能看的病也比較有限,目前較為成熟的有整形、美容、中醫、兒科等,屬于錦上添花型。
更大的問題在人才。即便搭建了平臺,究竟會有多少醫生愿意加入?何達說,醫療領域說到底是先看專家再看環境和服務,沒有一流的專家,再高端的設備環境和服務也是空設。而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專家都在公立醫院就職,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社會辦診所的發展。于鶯也曾表示,難的事情還是醫療人才的獲取,特別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全科醫生。
賦能醫院是“環節”
選擇商業化運作模式,有利可圖是其持續發展的動力。“單純做診所,獲利很小。”謝汝石表示,要想長遠發展,醫院是布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謝汝石所在的集團不僅建了診所、日間手術中心、影像中心等,幾乎還同期布局了綜合性醫院。另外,無論是企鵝診所,還是醫療商場的共享模式,也都繞不開醫院這一“環節”。構建閉環生態成為投資者的共識。
目前已經存在的各式診所大多是綜合型的全科診所,類似于心臟病等的治療,診所要想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家在布局診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鏈接醫院,建立轉診通道。“患者轉出去后,就與診所沒了關系,診所是無法營利的。”謝汝石說。而企鵝醫生相關負責人則表示,他們也會跟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康復回診所的機制。
謝汝石說,人力資源的集聚沒有醫院是不行的。人才成長需要繼續教育、師徒傳承,而醫院是合適的培育形式。受人才等影響,即便在美國,很多診所也都是醫院收購院外的門診部門或者直接雇傭大量醫生去院外開設門診。
診所等業態的出現,對政府監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浙江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偉杭看來,醫療衛生服務本來就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前者政府擔責,切實辦好公立醫院,并以基本醫保支撐,后者鼓勵社會資本辦醫,遵循市場配置資源和提供服務規律,以商業醫保支持。“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要管的是質量和安全,以及醫德和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