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健康中國建設新活力
實現科學發展,關鍵在科技,根本在人才。“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十九大再次發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號召。衛生與健康工作者手中握有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金鑰匙”,在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中發揮著主力核心作用。在新的起點上開創衛生與健康事業新局面,需要更好地激發人才活力,讓人才引擎釋放出更澎湃的動力。
青年人承載醫院期冀與未來
“十八大召開后,我作為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引進人才回國工作,深切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海外人才的重視。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國內做出的原創性的成果是對祖國好的獻禮。”十九大期間,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謝志教授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了這段話。
2013年10月,中山眼科中心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研究員謝志收入麾下,并為他施展才華盡心營造環境和舞臺。利用“主場”優勢,長期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的謝志繼續勇攀學科高峰。繼開發全球全基因翻譯譜數據庫和DNA 6mA甲基化數據庫后,今年,他和團隊又開發了全球速度快的三代測序數據比對和拼裝軟件,發表在方法學期刊Nature Methods(影響因子25分)上,突破了三代測序技術的瓶頸,而這也是我國生物信息領域近年來在如此別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為數不多的原創性算法,標志著我國在基因測序分析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才是事業之本,青年人才承載著醫院的期冀與未來。青年興則醫院興,青年強則醫院強。”中日友好醫院黨委副書記李趙城說,近年來,該院相繼成立了住院醫師會、青年護士會、青年研究協會和青年藝術團,同時開展“辛育齡青年獎”評選,為青年人創造成長成才的廣闊舞臺。未來將進一步引導青年人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用強烈的擔當精神積極投身于健康中國的建設當中。
黨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說,協和對醫學人才的培養和訓練素有傳統,由該院率先建立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和“三基三嚴”醫學人才培養經驗在實踐后均推向全國。他強調,近年來,該院不斷建立中青年人才培養機制和中青年醫院管理骨干培養等制度,對干部進行有計劃的、多崗位的實踐鍛煉和強化培養,這些做法為增進業務科室與管理部門的溝通協作、黨務工作與業務工作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機制保障。
“醫院不僅要培育人才,還要善于積極引進人才。”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黨委書記夏丹說,隨著國家發展壯大,大型公立醫院也應自覺提高站位,主動通過提升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探尋解決疑難疾病的新療法,跟上甚學科國際發展前沿。“實現這一目標的‘鑰匙’,還是在人才。”她說,十八大以后,中山眼科中心將自身納入國家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的整體布局,加大了引進、凝聚醫學科技人才的力度,自2012年以來,陸續引進國家中組部全職“千人計劃”人才4名,“青年千人計劃”人才6名,中山大學百人計劃22名,特聘教授4名,其中外籍8名。
科技創新需要更多鼓勵包容
人才的大價值在于創造和創新,激發人才科研創新的動力是關鍵。“無論對學科建設,還是對后備人才的培養,科學研究都起到根本性的促進作用,也從源頭上推動醫院和醫學事業的發展。”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姚玉峰說,尤其是大學教學醫院,更應該推動創建一種熱衷科學研究的氛圍,建立良好的科研機制,為醫務人員合理分配好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和教學教育的比率,穩定和鼓勵青年科研人才安心于科學研究。
作為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蘇分院科技處處長曹鵬認為,在人才培養制度方面,我國應給予更加寬容和鼓勵的態度,“特別是醫藥領域的前瞻性技術研究,往往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失敗的可能,我們的制度要能容忍失敗,建立常態化的包容機制和試錯機制,并建立合理的糾錯機制。”曹鵬說,突破前沿技術創新,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資金的投入。
“我們大部分醫學診療技術和藥物的創新幾乎都依賴于一些西方國家的原始創新,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須擔當起原始創新和基礎創新的責任。”曹鵬說,沒有基礎性研究,很難在重要的、前沿的、高技術產業領域站上制高點,青年人才為國家創新發展作出貢獻責無旁貸,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曹鵬認為,中醫學是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而來的獨特科學理論體系,可以借助現代科學的方法進一步挖掘中醫藥寶藏,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創造更多原創成果。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主任張澍說,我國龐大的醫療器械市場亟須國產醫療器械崛起,而要實現這一點,應鼓勵臨床醫生參與醫療器械研發。“一種醫療器械質量怎么樣、患者是否適用,有發言權的就是臨床醫生。”他說,國外很多臨床醫生都會參與甚主導醫療器械的研究設計,并與醫療器械企業商談合作,而在國內,醫生參與醫療器械研發則面臨法律、政策和社會輿論三方面的限制。“應該給醫生松綁,調動他們參與研究的積極性。”張澍同時建議,大力培養我國極為欠缺的醫療器械研發專業隊伍,同時加強校企合作,鼓勵企業在高校建立研發中心。
鼓勵人才往更需要的基層去
中國農村衛生協會副會長卜曉英表示,基層大的短板仍是人才問題,在配置衛生資源時,仍需要更加注重將人才、技術引向基層,讓基層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當前,農村和社區居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量和質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回應時代發展變化,除了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制度,還須進一步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加強現有基層醫務人員隊伍培訓和繼續教育,通過設置合理的機制,讓大城市的醫生逐步向基層流動。
從實踐中走來,福建省長汀縣新橋中心衛生院院長戴秋林表示,當下,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而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主體是全科醫生,只有全科醫生充足了,才能將家庭醫生簽約真正地落到實處。目前基層缺人才,尤其缺全科醫生是不爭的事實,因而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擺在衛生與健康事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尤其是全科醫生培養勢在必行、時間緊迫,而這離不開政府“錢”的投入。
在為基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國內一些地區已邁開步伐。在我國經濟大省江蘇,該省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處處長姜侖表示,江蘇從去年起開展基層衛生骨干人才遴選計劃,由省財政每年拿出2800萬元補助。遴選出來的基層衛生骨干人才,在內部分配上更加突出按實績取酬;地方財政要按照年人均不低于兩萬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對確定的基層衛生骨干人才,省財政給予補助,并可實施協議工資制。江蘇還改革創新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評價體系,取消社區衛生職稱外語、計算機成績要求,論文、科研不做硬性規定;建立了全科醫生職稱評聘長效機制,規定全科醫學專業職稱聘用過程中,單位有相應崗位空缺的,按照規定組織聘用,沒有崗位空缺的,可以超崗位聘用。
云南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張寬壽表示,當前既要瞄準人才短缺的瓶頸問題,繼續開展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多層次推進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做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也要面向未來發展需要,統籌推進臨床、藥學、護理、醫技、公共衛生等各類在崗基層人員培訓,大力開展網絡教學和遠程教育,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制度、工具,拓寬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職業發展前景。“當前,村醫隊伍普遍面臨老齡化,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大對現有村醫的支持保障力度;另一方面,還需要創新人才使用模式,實行縣招鄉用,鼓勵將鄉鎮衛生院人員由縣級醫療機構統一招聘、管理、使用、培訓,村衛生室人員由鄉鎮衛生院聘任,吸引適宜衛生人員服務基層。”
下一個:中醫院迎來感染防控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