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驅動醫療資源均衡布局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為此,醫療衛生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快以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助推均衡發展,提供“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日前,由《健康報》社、上海市人民醫院共同主辦的“健康報·健康智庫高端研討會暨上海公濟·醫院全質量管理院長圓桌論壇”在滬舉行。在這場主題為“‘互聯網+分級診療’助力平衡發展”的交流與對話活動中,與會專家和院長圍繞如何借助信息化工具,讓醫療衛生行業的先進生產力釋放出大能量,打通分級診療落地的“后一公里”,使各級機構以更強的合力為百姓健康兜底等分享了寶貴經驗和真知灼見,力求梳理改革和發展脈絡,剖析“堵點”“痛點”,提出政策建議,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孟群
一張藍圖繪到底,信息化就會對推動分級診療乃深化醫改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2017年,我國將實現國家和省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以及全國藥品招標采購業務應用平臺互聯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門健康醫療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實現省、市、縣三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聯通全覆蓋,這是國家衛生計生委2017年“務期必成”的10項重點工作之一。一張藍圖繪到底,信息化就會對推動分級診療乃深化醫改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實現平臺聯通,平臺、省級平臺側重于基礎數據交換平臺建設;地市級平臺、縣級平臺則側重于所屬醫療機構接入。我們對2536家醫院(其中委屬管醫院44家;省屬管醫院468家;地市屬管醫院2024家)的調查顯示,醫院平臺與區域平臺互聯互通情況還不夠理想。252家綜合醫院和263家專科醫院不具備與當地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條件,372家綜合醫院和225家專科醫院雖具備實現對接的條件,但尚沒有與當地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在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十分突出。醫院信息化建設要以病人為中心,基于電子病歷的標準化信息化集成平臺建設非常重要,這也是未來要大力推進的方向。為促進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委統計信息中心以信息標準為核心,以測評工作為抓手,打造全面測評體系,推進區域及醫院和主要業務系統的標準化水平和互聯互通服務能力。自2013年以來,共有39個區域信息平臺和40個醫院信息平臺通過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
推動醫療聯合體建設,不要忘記信息共同體的建設,它是醫聯體建設的基礎,信息共同體是基于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的,是要把區域內所有醫療衛生機構結成信息共同體,而不是僅僅完成醫聯體內部醫院點對點的連接。由此,居民就醫不管選擇哪家機構,他此前的醫療衛生服務記錄都可以被調閱,從而得到延續、規范的疾病治療和健康管理,大限度地減少重復檢查。而區域內影像、心電、檢驗、超聲等會診中心的建立,也擴大了區域優勢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為分級診療提供了有效支撐。要達成這樣的結果,一個相對周全的頂層設計格外重要。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代濤
推進分級診療,需要地方主要負責同志高度重視,并通過財政投入引導公立醫院支援基層。同時,要注重機制建設,建立起各方共同受益的激勵相容機制,這一點關重要。
推進分級診療,要以醫聯體為載體、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紐帶實施改革。要讓這兩大工具實現改革目標,需要地方主要負責同志高度重視,并通過財政投入引導公立醫院支援基層;必須注重動力機制建設。
分級診療體系的建立需要6項保障機制:
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機制,即強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在醫療資源配置方面的引導和約束作用。
基層簽約服務制度,即引導居民或家庭自愿與簽約醫生團隊簽訂服務協議,簽約團隊由二級以上醫院醫師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組成;探索個體診所開展簽約服務。
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即發揮各類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供需雙方的引導和對醫療費用的控制作用;完善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醫保差異化支付政策,適當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保支付比例;將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慢性病醫療機構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
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即對醫療機構落實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選擇就醫機構形成有效激勵引導,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動態調整。
利益分配機制,即改革醫保支付、加強費用控制、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分配機制;引導各級醫療機構轉變診療行為,主動承擔其在分級診療中應盡的職責。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分工協作機制,即城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進一步明確其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功能定位與職責分工:三級醫院負責急危重癥、疑難雜癥的診治;二級醫院主要接收慢性病、恢復期、穩定期患者,部分將轉型為慢性病醫療機構;縣級醫院解決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基層醫院,病情穩定、診斷明確的病人、晚期腫瘤患者。
建設分級診療制度是醫療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線;強基層是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重點。要實現資源下沉、關口前移、重心下移,使居民獲得均等化、同質化、一體化的衛生保健服務,增加健康收益,需要建設連接整個體系的信息系統。
推動醫聯體建設,需要理順醫療服務價格體系,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人事薪酬制度等,需要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激發公立醫院控制成本的動力,使大醫院優質資源能夠及時下沉,愿意下轉病人,真正實現雙向轉診。需要加大對縣級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水平和醫務人員待遇,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愿意接、接得住。需要充分發揮醫保對于控制費用、規范服務、引導患者合理流向、促進雙向轉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健康報》社總編輯 周冰
伴隨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從揚帆起航到探路攻堅,《健康報》始終不忘初心,為改革發展大聲疾呼,為行業乃社會的進步助力。
作為醫療衛生行業媒體的“旗艦”,《健康報》已經被眾多讀者看作獲取政務信息、解讀政策走勢、學習基層經驗的重要工具。創刊86年的《健康報》忠實記錄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足跡,也描繪著改革開放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風起云涌。
進入新時代新征程,醫改也到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面對更多的深層次矛盾和更難啃的“硬骨頭”,《健康報》也將緊跟時代脈搏、行業動向,把打造行業思想智庫作為轉型發展的目標之一,致力于在政府、行業、市場之間搭建起常態化的溝通平臺,讓各方就熱點問題展開對話,把各方智慧和資源串聯起來,進而梳理改革經驗,研究政策建議,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推進分級診療,是醫改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建立“信息共同體”,則是引導患者自覺自愿到基層就醫的一步“關鍵棋”。在現有條件下,我國推進分級診療必須遵循群眾自愿原則,循序漸進,而互聯互通的網絡平臺,可以成為把醫聯體內成員“拴”在一起的紐帶,讓患者就近獲得優質醫療衛生服務,從而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更具“黏性”,為實現分級診療提供捷徑。此外,我們也要梳理出那些尚不完備的條件和有待補齊的短板,在為深化改革出謀劃策的同時,動員各方積極行動起來,成為改革的支持者、參與者、推動者,讓分級診療的步伐走得更加堅實有力。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常務副院長 黃勇
打造區域醫療生態圈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愿景。無論是建設松散型聯盟還是緊密型醫聯體,華西都堅持“在線與在位并重”。
作為三級醫療體系的引擎,大型公立醫院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構建有序就醫的分級診療制度,已經成為醫改的首要任務。而通過發展醫療聯合體建立上下聯通機制,把醫療資源盤活,則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重要抓手。醫聯體建設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促進優質資源流動,做強基層;二是實現區域醫療協同,保障服務提供的連續性。
華西醫院的業務結構是需要優化的。做縣級醫院能做的手術,一不能增加華西收入的含金量,二不能帶來技術發展的驅動力,所以華西醫院自身也希望做業務結構的優化。華西醫院的愿景是希望讓西部地區的老百能夠得到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同等水平的醫療服務,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只有一個華西醫院是不夠的,需要提升全行業水平來共同解決西部就醫難和優質服務的可持續問題。
從2002年開始,華西醫院開始依托自身影響力打出區域協同牌。2013年,華西醫院提出打造區域醫療生態圈,助推分級診療落地。履行社會職能、放大資源效益,分流常見病患、匯聚目標病患、改善患者體驗、拓展學科空間,是華西開展區域協同醫療實踐的愿景。而優質資源下沉必須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才能盡可能地擴大輻射面。
在建設“華西區域協同醫療體系”的過程中,華西醫院堅持“在線與在位并重”。在位,即共享華西品牌,委派院長、業務管理助理、運營管理助理、學科主任,開展專科結對,提供項目培訓、住醫規培、管理咨詢等。在線,即以信息化為紐帶,開展機構協同醫療服務和協同人才培養,業務涵蓋互聯網醫學繼續教育、遠程疑難病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聯合會診、遠程聯合查房、雙向轉診等。
以慢病簽約服務為契機,借助“互聯網+”平臺,華西醫院已經開始打造城市社區聯盟,建立城市公立醫院與社區之間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體系。華西醫院與成都市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享優質資源的舉措包括:開展網絡聯合門診,雙向轉診,派駐全科醫生,組團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協同慢病簽約管理,檢驗質控同質化等。圍繞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華西醫生積極與社區醫生組團探索形成家庭、社區、大醫院“三位一體”的慢病治理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華西醫院也希望能夠建立起區域性數據資源中心,以進一步拓展學科發展空間。
上海市人民醫院院長 興鵬
打造區域分級診療格局,建立良性發展的區域醫療體系,需要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三級醫院摒棄圍墻意識,發揮、輻射、幫扶、指導作用,成為區域分級診療的擔當者。
三級醫院辦得好不好,不該再看它的體量,而要看它的影響力。三級醫院應該成為六大中心:常見病規范化診斷示范中心、疑難危重癥會診搶救中心、醫療行業標準制定中心、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心、臨床技術研發中心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創新中心。同時,打造區域分級診療格局,建立良性發展的區域醫療體系,必須解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發展需求,讓大家成為利益共享的“一盤棋”。這需要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三級醫院摒棄圍墻意識,發揮、輻射、幫扶、指導作用,打造網底堅實的醫療體系,成為區域分級診療的擔當者。
為了提高區域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扶正就醫“倒三角”,上海市人民醫院一方面通過“社區全科醫生導師制培養項目”,完成了對松江區15家社區46名全科醫生為期兩年的“導師制”培養,提高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的醫療服務能力,與此同時,作為上海市“四大創傷中心”之一,上海一院還從骨科、康復科入手,與基層深度融合對接,在松江區建立了以一院康復科為龍頭的三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統一人才培養及團隊架構,為區域內乃全市康復患者提供醫療資源。
康復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此,上海一院建立康復網絡信息化系統,讓每位松江區康復患者進入信息系統;三級網絡內的每家醫院均設專人負責轉接信息的接收和發送,在患者離院后通過短信和郵件通知到下一級康復機構,對每位急性期康復治療后患者給予一個獨立的編號和信息流轉單,全程監控患者的康復進程,并及時了解退出康復醫療一體化網絡的原因等。
同時,上海一院還圍繞加強松江區域居民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能力,以統一信息化平臺為支撐,聯動全區各級醫療機構,探索構建具有松江特色的區域腫瘤防治新格局。由上海一院發起建立的松江區腫瘤防治體系,聯合了松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松江區中心醫院、泗涇醫院、方塔醫院等二級醫院和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松江地區155萬常住人口,構筑了一張較為完備的區域腫瘤防治信息網絡系統。
盛京醫院集團撫順醫院院長 張曉綱
以信息化為紐帶,下級醫院才能得到上級醫院實時的技術支撐。信息化先行,醫聯體才會成為共同體。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較弱、服務水平較低,醫療環境、條件、設備不足、藥品種類有限,是影響建立和推廣分級診療模式的核心問題。同時,體制機制障礙也不容忽視:不同級別醫療機構服務價格、醫保報銷比例的差距,對引導居民合理就醫的作用還不明顯;在轉診方面缺乏詳細可操作的轉診標準,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缺乏信息溝通,從而影響了雙向轉診的實施和效果;醫療機構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大醫院薄利多銷,缺乏轉診動力。
要推進分級診療、有序就醫,必須要雙管齊下:一方面對大醫院進行限制和抑制,另一方面要讓大醫院“眼睛向下”,通過上下貫通的縱向整合,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大醫院帶中醫院,中醫院帶小醫院,終使優質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大限度地滿足百姓需求。這意味著,建設醫聯體就要盤活存量資源、激發增量資源、整合服務資源,實現內部資源重組和結構優化,而不是采用推倒重來的“休克療法”。但要實現這一目的,單靠醫療衛生機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得到醫保政策的支持。
盛京醫院的既往實踐表明,信息化已成為分級診療的重要支撐。實體醫院與互聯網、移動醫療的結合,為傳統醫院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對醫療資源存量和優質資源效能的釋放、建設高水平的醫聯體都十分有益,也讓更多百姓在家門口得到了可信任的醫療服務。在傳統幫扶模式下,專家走了,受援醫院發展也會隨之陷入停滯。而以信息化為紐帶,下級醫院得到了大醫院實時的技術支撐,才會真正告別“淡季”。
作為國內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先行者,盛京醫院探索建立了以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的醫療聯盟模式,利用網絡平臺,與聯盟醫院共享優質資源;實現異地掛號、委托檢查、互轉病人、網上會診;共享網絡教育資源,為基層醫院培養人才。一系列努力的結果是,聯盟醫院各學科實力顯著提高,特別是應對常見病、多發病,確保周邊百姓的基本醫療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急危重癥患者的專家會診機制得以建立,診療連續性得以落實保障,醫聯體成員醫院的管理水平和龍頭醫院趨于同質化。
國家衛生計生委遠程醫療管理培訓中心主任 盧清君
遠程醫療有助于推動基本醫療普遍可及,推動建立按需分層、按質分層的立體醫療照護體系。信息化建設推進到哪里,遠程醫療協同就能走到哪里,分級診療就能在哪里實現。
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質,這12個字,概括了我國醫療資源的現狀與問題。
醫聯體建設是一項能力提升工程,核心是實現醫療分工協同化,會診轉診常態化,教育科研實用化。而信息技術則能夠改善遠程醫療協同模式,讓連接更為泛在、便捷,讓專科醫師深度協同,使醫院之間的協作從醫療幫助發展到學科建設,使醫療、教育、科研、疾病預防都能通過遠程醫療平臺來實現或得到有力推進,真正實現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的學科幫扶和學科聯動,助推分級診療走向新業態。
專業資質管理是遠程醫療的基石。遵循醫療管理規范和較高的技術標準,大型醫院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基層醫院進行醫療監管和質量控制,醫師將為患者提供醫學咨詢、健康咨詢和預約診療。
需要強調的是,推進遠程醫療合作須建立第三方運維機制,成本分擔、價格形成與分配機制。只有明確了合作機制、角色定位、責任認定、財務協定,遠程醫療協作才能行之長遠。借助遠程醫療協同建立專科醫聯體,推動學科發展,需要在醫、教、研、防4個方面開展,即遠程醫療+雙向轉診,專科進修+遠程培訓,科研協同+技術推廣,慢病防控+精準扶貧,從而使患者獲得科學、便捷、經濟、高效、連續的醫療照護。
推進遠程醫療協同,需要開發優質資源的剩余時間,而專家的剩余時間是管理出來的。這項工作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依靠基層醫生和專家助理共同完成,通過遠程門診、遠程會診做出科學決策,在專家指導下進行預約轉診、科學轉診,在轉診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降低危重癥患者的轉診風險。
要實現遠程醫療協同,對基層的人員培訓顯得關重要。遠程培訓體系,可以使得專科培養趨同化;遠程教學查房,借助交互式視頻會議和直播手段,通過多家醫院提交病歷、專家遴選病例,在專家與基層醫師的互動中解決基層醫生重復遇到的問題,解決基層專科師資缺乏的窘境,把大型醫院的繼續教育延伸到基層。
未來,希望相關部門管理者把遠程醫療納入醫保報銷體系當中,從而讓百姓獲得更適宜的醫療照護。
日前,由《健康報》社、上海市人民醫院共同主辦的“健康報·健康智庫高端研討會暨上海公濟·醫院全質量管理院長圓桌論壇”在滬舉行。在這場主題為“‘互聯網+分級診療’助力平衡發展”的交流與對話活動中,與會專家和院長圍繞如何借助信息化工具,讓醫療衛生行業的先進生產力釋放出大能量,打通分級診療落地的“后一公里”,使各級機構以更強的合力為百姓健康兜底等分享了寶貴經驗和真知灼見,力求梳理改革和發展脈絡,剖析“堵點”“痛點”,提出政策建議,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孟群
一張藍圖繪到底,信息化就會對推動分級診療乃深化醫改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2017年,我國將實現國家和省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以及全國藥品招標采購業務應用平臺互聯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門健康醫療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實現省、市、縣三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聯通全覆蓋,這是國家衛生計生委2017年“務期必成”的10項重點工作之一。一張藍圖繪到底,信息化就會對推動分級診療乃深化醫改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實現平臺聯通,平臺、省級平臺側重于基礎數據交換平臺建設;地市級平臺、縣級平臺則側重于所屬醫療機構接入。我們對2536家醫院(其中委屬管醫院44家;省屬管醫院468家;地市屬管醫院2024家)的調查顯示,醫院平臺與區域平臺互聯互通情況還不夠理想。252家綜合醫院和263家專科醫院不具備與當地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條件,372家綜合醫院和225家專科醫院雖具備實現對接的條件,但尚沒有與當地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在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十分突出。醫院信息化建設要以病人為中心,基于電子病歷的標準化信息化集成平臺建設非常重要,這也是未來要大力推進的方向。為促進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委統計信息中心以信息標準為核心,以測評工作為抓手,打造全面測評體系,推進區域及醫院和主要業務系統的標準化水平和互聯互通服務能力。自2013年以來,共有39個區域信息平臺和40個醫院信息平臺通過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
推動醫療聯合體建設,不要忘記信息共同體的建設,它是醫聯體建設的基礎,信息共同體是基于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的,是要把區域內所有醫療衛生機構結成信息共同體,而不是僅僅完成醫聯體內部醫院點對點的連接。由此,居民就醫不管選擇哪家機構,他此前的醫療衛生服務記錄都可以被調閱,從而得到延續、規范的疾病治療和健康管理,大限度地減少重復檢查。而區域內影像、心電、檢驗、超聲等會診中心的建立,也擴大了區域優勢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為分級診療提供了有效支撐。要達成這樣的結果,一個相對周全的頂層設計格外重要。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代濤
推進分級診療,需要地方主要負責同志高度重視,并通過財政投入引導公立醫院支援基層。同時,要注重機制建設,建立起各方共同受益的激勵相容機制,這一點關重要。
推進分級診療,要以醫聯體為載體、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紐帶實施改革。要讓這兩大工具實現改革目標,需要地方主要負責同志高度重視,并通過財政投入引導公立醫院支援基層;必須注重動力機制建設。
分級診療體系的建立需要6項保障機制:
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機制,即強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在醫療資源配置方面的引導和約束作用。
基層簽約服務制度,即引導居民或家庭自愿與簽約醫生團隊簽訂服務協議,簽約團隊由二級以上醫院醫師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組成;探索個體診所開展簽約服務。
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即發揮各類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供需雙方的引導和對醫療費用的控制作用;完善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醫保差異化支付政策,適當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保支付比例;將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慢性病醫療機構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
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即對醫療機構落實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選擇就醫機構形成有效激勵引導,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動態調整。
利益分配機制,即改革醫保支付、加強費用控制、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分配機制;引導各級醫療機構轉變診療行為,主動承擔其在分級診療中應盡的職責。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分工協作機制,即城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進一步明確其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功能定位與職責分工:三級醫院負責急危重癥、疑難雜癥的診治;二級醫院主要接收慢性病、恢復期、穩定期患者,部分將轉型為慢性病醫療機構;縣級醫院解決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基層醫院,病情穩定、診斷明確的病人、晚期腫瘤患者。
建設分級診療制度是醫療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線;強基層是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重點。要實現資源下沉、關口前移、重心下移,使居民獲得均等化、同質化、一體化的衛生保健服務,增加健康收益,需要建設連接整個體系的信息系統。
推動醫聯體建設,需要理順醫療服務價格體系,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人事薪酬制度等,需要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激發公立醫院控制成本的動力,使大醫院優質資源能夠及時下沉,愿意下轉病人,真正實現雙向轉診。需要加大對縣級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水平和醫務人員待遇,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愿意接、接得住。需要充分發揮醫保對于控制費用、規范服務、引導患者合理流向、促進雙向轉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健康報》社總編輯 周冰
伴隨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從揚帆起航到探路攻堅,《健康報》始終不忘初心,為改革發展大聲疾呼,為行業乃社會的進步助力。
作為醫療衛生行業媒體的“旗艦”,《健康報》已經被眾多讀者看作獲取政務信息、解讀政策走勢、學習基層經驗的重要工具。創刊86年的《健康報》忠實記錄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足跡,也描繪著改革開放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風起云涌。
進入新時代新征程,醫改也到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面對更多的深層次矛盾和更難啃的“硬骨頭”,《健康報》也將緊跟時代脈搏、行業動向,把打造行業思想智庫作為轉型發展的目標之一,致力于在政府、行業、市場之間搭建起常態化的溝通平臺,讓各方就熱點問題展開對話,把各方智慧和資源串聯起來,進而梳理改革經驗,研究政策建議,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推進分級診療,是醫改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建立“信息共同體”,則是引導患者自覺自愿到基層就醫的一步“關鍵棋”。在現有條件下,我國推進分級診療必須遵循群眾自愿原則,循序漸進,而互聯互通的網絡平臺,可以成為把醫聯體內成員“拴”在一起的紐帶,讓患者就近獲得優質醫療衛生服務,從而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更具“黏性”,為實現分級診療提供捷徑。此外,我們也要梳理出那些尚不完備的條件和有待補齊的短板,在為深化改革出謀劃策的同時,動員各方積極行動起來,成為改革的支持者、參與者、推動者,讓分級診療的步伐走得更加堅實有力。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常務副院長 黃勇
打造區域醫療生態圈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愿景。無論是建設松散型聯盟還是緊密型醫聯體,華西都堅持“在線與在位并重”。
作為三級醫療體系的引擎,大型公立醫院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構建有序就醫的分級診療制度,已經成為醫改的首要任務。而通過發展醫療聯合體建立上下聯通機制,把醫療資源盤活,則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重要抓手。醫聯體建設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促進優質資源流動,做強基層;二是實現區域醫療協同,保障服務提供的連續性。
華西醫院的業務結構是需要優化的。做縣級醫院能做的手術,一不能增加華西收入的含金量,二不能帶來技術發展的驅動力,所以華西醫院自身也希望做業務結構的優化。華西醫院的愿景是希望讓西部地區的老百能夠得到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同等水平的醫療服務,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只有一個華西醫院是不夠的,需要提升全行業水平來共同解決西部就醫難和優質服務的可持續問題。
從2002年開始,華西醫院開始依托自身影響力打出區域協同牌。2013年,華西醫院提出打造區域醫療生態圈,助推分級診療落地。履行社會職能、放大資源效益,分流常見病患、匯聚目標病患、改善患者體驗、拓展學科空間,是華西開展區域協同醫療實踐的愿景。而優質資源下沉必須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才能盡可能地擴大輻射面。
在建設“華西區域協同醫療體系”的過程中,華西醫院堅持“在線與在位并重”。在位,即共享華西品牌,委派院長、業務管理助理、運營管理助理、學科主任,開展專科結對,提供項目培訓、住醫規培、管理咨詢等。在線,即以信息化為紐帶,開展機構協同醫療服務和協同人才培養,業務涵蓋互聯網醫學繼續教育、遠程疑難病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聯合會診、遠程聯合查房、雙向轉診等。
以慢病簽約服務為契機,借助“互聯網+”平臺,華西醫院已經開始打造城市社區聯盟,建立城市公立醫院與社區之間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體系。華西醫院與成都市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享優質資源的舉措包括:開展網絡聯合門診,雙向轉診,派駐全科醫生,組團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協同慢病簽約管理,檢驗質控同質化等。圍繞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華西醫生積極與社區醫生組團探索形成家庭、社區、大醫院“三位一體”的慢病治理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華西醫院也希望能夠建立起區域性數據資源中心,以進一步拓展學科發展空間。
上海市人民醫院院長 興鵬
打造區域分級診療格局,建立良性發展的區域醫療體系,需要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三級醫院摒棄圍墻意識,發揮、輻射、幫扶、指導作用,成為區域分級診療的擔當者。
三級醫院辦得好不好,不該再看它的體量,而要看它的影響力。三級醫院應該成為六大中心:常見病規范化診斷示范中心、疑難危重癥會診搶救中心、醫療行業標準制定中心、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心、臨床技術研發中心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創新中心。同時,打造區域分級診療格局,建立良性發展的區域醫療體系,必須解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發展需求,讓大家成為利益共享的“一盤棋”。這需要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三級醫院摒棄圍墻意識,發揮、輻射、幫扶、指導作用,打造網底堅實的醫療體系,成為區域分級診療的擔當者。
為了提高區域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扶正就醫“倒三角”,上海市人民醫院一方面通過“社區全科醫生導師制培養項目”,完成了對松江區15家社區46名全科醫生為期兩年的“導師制”培養,提高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的醫療服務能力,與此同時,作為上海市“四大創傷中心”之一,上海一院還從骨科、康復科入手,與基層深度融合對接,在松江區建立了以一院康復科為龍頭的三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統一人才培養及團隊架構,為區域內乃全市康復患者提供醫療資源。
康復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此,上海一院建立康復網絡信息化系統,讓每位松江區康復患者進入信息系統;三級網絡內的每家醫院均設專人負責轉接信息的接收和發送,在患者離院后通過短信和郵件通知到下一級康復機構,對每位急性期康復治療后患者給予一個獨立的編號和信息流轉單,全程監控患者的康復進程,并及時了解退出康復醫療一體化網絡的原因等。
同時,上海一院還圍繞加強松江區域居民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能力,以統一信息化平臺為支撐,聯動全區各級醫療機構,探索構建具有松江特色的區域腫瘤防治新格局。由上海一院發起建立的松江區腫瘤防治體系,聯合了松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松江區中心醫院、泗涇醫院、方塔醫院等二級醫院和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松江地區155萬常住人口,構筑了一張較為完備的區域腫瘤防治信息網絡系統。
盛京醫院集團撫順醫院院長 張曉綱
以信息化為紐帶,下級醫院才能得到上級醫院實時的技術支撐。信息化先行,醫聯體才會成為共同體。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較弱、服務水平較低,醫療環境、條件、設備不足、藥品種類有限,是影響建立和推廣分級診療模式的核心問題。同時,體制機制障礙也不容忽視:不同級別醫療機構服務價格、醫保報銷比例的差距,對引導居民合理就醫的作用還不明顯;在轉診方面缺乏詳細可操作的轉診標準,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缺乏信息溝通,從而影響了雙向轉診的實施和效果;醫療機構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大醫院薄利多銷,缺乏轉診動力。
要推進分級診療、有序就醫,必須要雙管齊下:一方面對大醫院進行限制和抑制,另一方面要讓大醫院“眼睛向下”,通過上下貫通的縱向整合,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大醫院帶中醫院,中醫院帶小醫院,終使優質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大限度地滿足百姓需求。這意味著,建設醫聯體就要盤活存量資源、激發增量資源、整合服務資源,實現內部資源重組和結構優化,而不是采用推倒重來的“休克療法”。但要實現這一目的,單靠醫療衛生機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得到醫保政策的支持。
盛京醫院的既往實踐表明,信息化已成為分級診療的重要支撐。實體醫院與互聯網、移動醫療的結合,為傳統醫院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對醫療資源存量和優質資源效能的釋放、建設高水平的醫聯體都十分有益,也讓更多百姓在家門口得到了可信任的醫療服務。在傳統幫扶模式下,專家走了,受援醫院發展也會隨之陷入停滯。而以信息化為紐帶,下級醫院得到了大醫院實時的技術支撐,才會真正告別“淡季”。
作為國內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先行者,盛京醫院探索建立了以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的醫療聯盟模式,利用網絡平臺,與聯盟醫院共享優質資源;實現異地掛號、委托檢查、互轉病人、網上會診;共享網絡教育資源,為基層醫院培養人才。一系列努力的結果是,聯盟醫院各學科實力顯著提高,特別是應對常見病、多發病,確保周邊百姓的基本醫療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急危重癥患者的專家會診機制得以建立,診療連續性得以落實保障,醫聯體成員醫院的管理水平和龍頭醫院趨于同質化。
國家衛生計生委遠程醫療管理培訓中心主任 盧清君
遠程醫療有助于推動基本醫療普遍可及,推動建立按需分層、按質分層的立體醫療照護體系。信息化建設推進到哪里,遠程醫療協同就能走到哪里,分級診療就能在哪里實現。
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質,這12個字,概括了我國醫療資源的現狀與問題。
醫聯體建設是一項能力提升工程,核心是實現醫療分工協同化,會診轉診常態化,教育科研實用化。而信息技術則能夠改善遠程醫療協同模式,讓連接更為泛在、便捷,讓專科醫師深度協同,使醫院之間的協作從醫療幫助發展到學科建設,使醫療、教育、科研、疾病預防都能通過遠程醫療平臺來實現或得到有力推進,真正實現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的學科幫扶和學科聯動,助推分級診療走向新業態。
專業資質管理是遠程醫療的基石。遵循醫療管理規范和較高的技術標準,大型醫院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基層醫院進行醫療監管和質量控制,醫師將為患者提供醫學咨詢、健康咨詢和預約診療。
需要強調的是,推進遠程醫療合作須建立第三方運維機制,成本分擔、價格形成與分配機制。只有明確了合作機制、角色定位、責任認定、財務協定,遠程醫療協作才能行之長遠。借助遠程醫療協同建立專科醫聯體,推動學科發展,需要在醫、教、研、防4個方面開展,即遠程醫療+雙向轉診,專科進修+遠程培訓,科研協同+技術推廣,慢病防控+精準扶貧,從而使患者獲得科學、便捷、經濟、高效、連續的醫療照護。
推進遠程醫療協同,需要開發優質資源的剩余時間,而專家的剩余時間是管理出來的。這項工作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依靠基層醫生和專家助理共同完成,通過遠程門診、遠程會診做出科學決策,在專家指導下進行預約轉診、科學轉診,在轉診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降低危重癥患者的轉診風險。
要實現遠程醫療協同,對基層的人員培訓顯得關重要。遠程培訓體系,可以使得專科培養趨同化;遠程教學查房,借助交互式視頻會議和直播手段,通過多家醫院提交病歷、專家遴選病例,在專家與基層醫師的互動中解決基層醫生重復遇到的問題,解決基層專科師資缺乏的窘境,把大型醫院的繼續教育延伸到基層。
未來,希望相關部門管理者把遠程醫療納入醫保報銷體系當中,從而讓百姓獲得更適宜的醫療照護。
下一個:河北社會辦醫機構參與醫聯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