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溝通的數字化革新早已箭在弦上
報告顯示,大陸地區約60%的醫生認為線上醫療平臺及工具可以改善診斷治療過程,48%的醫生因網絡信息改變診斷或處方,71%的大陸醫生將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首要手段,網絡已取代醫藥代表、學術會議,成為醫生獲取醫療信息的主要方式。
此次報告調研樣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近700名醫生。其中,90%的中國大陸地區受訪醫生服務于一線城市的公立醫院,其余為小型醫院。受訪者涵蓋醫院體系的各個職稱,主任醫師/教授占16%、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占35%、主治醫師占36%,住院醫占13%。
醫生愛看醫學新聞及疾病知識痛恨“不專業”“不詳細”“不廣泛”
調查結果顯示,與往年相比,中國醫生上網時間長度并沒有發生改變,每天上網超過2小時的僅占10%,1-2個小時的占20%,而低于1小時的則占70%。雖然時間長度沒有變化,但醫生所使用的工具卻發生了巨大改變,信息獲取方式正逐漸數字化、移動化。
益普索醫療保健部中國區研究總監李艷杰說:“71%的醫生將網絡和移動設備作為自己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網絡論壇和手機APP受歡迎,移動端的搜索量及瀏覽量也在迅猛上升。”
醫生使用的手機操作系統中,安卓依然占據半壁江山,達到了52%,蘋果(IOS)緊隨其后,占48%,WP位列第三,市場份額為7%,塞班和RIM大概為2%-3%。
那些喜愛上網的醫生們都在網上看什么?根據《報告》,排名前三位的需求分別是“醫學新聞”、“疾病知識”、“藥品信息”,超過80%的醫生將這3項列為了自己上網的首要需求。
然而,在使用網絡獲取信息的同時,醫生們的抱怨也不少,“不專業”“不詳細”“不夠廣泛”是被醫生們批判的重點,39%的醫生認為網站提供的信息太不專業,經常出現錯誤及誤導,還有37%的醫生認為網絡提供的醫學信息太不詳細,往往費盡力氣搜索半天依然無法滿足需求,信息太過零散,這些問題依然需要信息提供商加以解決。
6成醫生認可線上診療贊揚與抱怨齊飛
在對線上醫療平臺及資源應用方面的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地區的醫生無論是在理念認知上,還是實踐行動上都相對落后于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地區:僅60%的醫生對線上診療持認可態度,而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則分別有91%和86%的醫生認為線上醫療平臺及工具可以改善診斷治療過程。而在具體診療過程中采用線上平臺的中國大陸地區醫生則更少,僅為48%。
李艷杰總監對此指出,“一方面,現有線上醫療平臺的可信度、隱私性有待改善;另一方面,這些在線醫療平臺(如移動APP)的種類和數量也有待豐富。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僅有19%的醫生在工作中使用移動APP輔助診療。調查顯示,除面對面醫院診療外,目前近80%的醫患交流仍為電話溝通。”
羅德公關副總裁、中國區醫療健康事業部負責人侯健先生表示:“眾所周知,國內醫生工作壓力非常大,很難在繁忙的問診時間內給予病人充分的溝通;緊張的醫患關系無疑使醫患溝通更趨于保守。挑戰同時也帶來機遇,隨著在線診斷、移動醫療產業成為全球投資熱點,目前谷歌、蘋果、阿里巴巴、百度等眾多國內外企業紛紛進軍該領域。互聯網、移動終端不僅影響了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的創新,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醫療管理方式和醫患溝通模式,這將重構醫療產業價值鏈,催生更多新的細分行業,進而助力國內醫療改革,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僅19%醫生堅持使用APP移動醫療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使用移動手機APP進行查房、病人管理、文獻查詢等概念十分火爆,各種應用層出不窮,但根據此次調查,絕大部分醫生使用手機APP的目的依然僅僅是“查詢”,查文獻、查疾病知識、查藥品,而且僅有19%的醫生“經常”使用APP來輔助診療。
對此,益普索醫療保健部中國區研究總監李艷杰女士指出,“盡管線上資源以其節約時間、節省花費、容易獲取等優勢受到廣大醫生的歡迎,但同時也有39%的醫生認為線上信息學術性不強、37%的醫生指出內容不夠詳實。同比2012年數據,眾多企業已經意識到數字化溝通的重要性,目前已經有部分跨國藥企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嘗試。調研結果顯示,默沙東、拜耳和阿斯利康的數字化溝通渠道(包括公司網站/論壇/微信/微博/電子期刊等)的歡迎程度在大陸地區醫生中位列三甲。”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醫療溝通的數字化革新早已箭在弦上。一方面,各國的醫改方向都是要降低藥物價格;但另一方面,醫藥企業的經營成本卻越來越高,通過采用數字化渠道取代成本居高不下的醫藥代表拜訪、海內外學術推廣會、患者教育、社區篩查等,必將成為未來的必然趨勢,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移動醫療業務需求大的國家之一。
上一個:清華癌癥研究取得突破
下一個:院士:乙肝疫苗不良反應還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