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委員熱議“互聯網+”和大數據:微醫以科技助力健康中國
3月3日~5日,2018年兩會在京拉開帷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概念與新理念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出現,成為重要亮點。這意味著,在政策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需求“三輪驅動”下,健康中國戰略落地增添了新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指出,要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同時強調,要“深入開展‘互聯網+’行動,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傳統產業深刻重塑。”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醫療健康行業深入應用,催生了互聯網醫療、智能醫療為代表的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有效推動了我國互聯網醫聯體、家庭醫生簽約及健康扶貧等方面改革舉措的落地應用,涌現出了以黑龍江衛生健康信息平臺、河南郟縣家庭醫生簽約、山西大寧與河南光山健康扶貧、微醫、浙大睿醫等為代表的一批新醫療典型樣板。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對于新技術與健康中國戰略的結合建言獻策,呼吁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進傳統醫療健康服務,讓老百姓在醫療改革中更有獲得感。
大數據+智能驅動 醫療呼喚“數字化突圍”
代表委員對醫療健康領域的數字化改革非常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帶來了《關于以數字技術驅動健康醫療事業平衡充分發展的建議》,呼吁我國加快數字技術應用,促進醫療資源和能力平衡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加速推廣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互聯網+’各行各業還是比較順利的,就是醫療和教育推進起來較難。醫療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獨角獸’,而騰訊投資的微醫是比較大的。” 馬化騰指出,中國老齡化加快,慢性病患者增多,建議應用科技+醫療,包括電子病歷、電子處方、健康管理、院務管理等均可以用數字技術包括互聯網來解決。
“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三醫聯動”的真正落地帶來了機遇。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計生委主任馬秀珍提案認為,要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切實推動醫療、醫藥、醫保信息的高效融合,創新“三醫聯動”模式,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馬秀珍委員建議,借助大數據,一要健全機制,推動三醫聯動協同服務;二要上下協作,實現就醫服務智慧高效;三要實現智慧醫保,全面改善群眾就醫體驗;四要創新模式,構建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五要科研先行,支持健康醫療智慧發展。
“當前醫改進入深水區,要想攻堅克難必須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馬秀珍呼吁,聯合國家衛生計生委、人社部和國家食藥監總局成立領導小組,完善相關政策體系,進一步強化“三醫聯動”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樹立數據大融合、大共享、大應用思路,推動醫療專業數據、部門管理數據、服務機構業務數據和互聯網數據的互聯互通與集成應用,打破數據壁壘,促進價值倍增。
事實上,相關社會力量正在合力推動這一目標落實。今年2月2日,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家庭健康專委會啟動了全國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共享平臺。這是一個面向全國產、學、研、用多方開放的共享平臺,旨在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在醫療、醫藥、醫保領域的應用,培育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應用新生態。
作為騰訊投資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微醫在2017年發布了面向行業的云平臺——微醫云。該平臺連接全國2700多家醫院、100多家醫聯體、22萬名醫生,旗下開發了面向西醫與中醫的智能醫療輔助診療系統——睿醫智能醫生和華佗智能醫生,并幫助黑龍江、溫州等省市實現了區域人口健康信息的深度連接,成為國內應用范圍廣泛的醫療云平臺。
破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難 互聯網做“幫手”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建立“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診模式,成為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公認的緩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
為此,全國人大代表、天明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姜明帶來了《關于強化三醫聯動扎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建議。姜明認為,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著力點落實“基層首診”“轉診”,是建設就醫新秩序的重要抓手。
當下,互聯網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帶來的便利不言而喻。因此,姜明建議,首先,以強化“三醫聯動”為切入點,解決制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非醫療因素障礙,為后續服務提供外部支持。例如,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形式,提高醫保基金支持力度,開通醫保在線支付,擴大家庭醫生用藥范圍等。其次,醫保政策是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關鍵,建議以醫保統籌層次為準,選擇地市或區縣進行綜合集成政策措施試點。后,通過政府充分開放授權,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例如,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水平全科診所,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引導社會資本在商業保險、藥品配送、移動應用、開發運營等方面為家庭醫生提供配套環境,提高服務能力。
在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寧利看來,互聯網醫療是滿足百姓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矛盾的一種途徑,也是一種發展大趨勢,當務之急是盡快完善互聯網醫療的門檻、服務標準、醫療糾紛的認定標準等,并實現醫療、醫保等大數據的共享。他還建議,加強跟蹤研究,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的醫保支付模式。上述問題解決了,無論對于行業發展,還是家庭醫生簽約都大有裨益。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小川也帶來了一份醫療領域的提案,他建議采取“核心醫院+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數字家庭醫生”三級供給模式,以大醫院為核心、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為中心、數字家庭醫生為入口,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將個性化醫療服務入口主動推送公眾身邊。
當前,全國已有很多地區衛生主管部門創新性地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社會力量提供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方案,實現對區域內家醫簽約服務的實時動態監管。河南省平頂山市、浙江省桐鄉市、山東省濟南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四川省成都市、江西省贛州市等多地政府與微醫等互聯網醫療平臺合作,落地了“六位一體”家醫簽約服務一體化方案。
據了解,2017年,河南省郟縣公共衛生服務平臺和郟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臺,以郟縣中醫院為龍頭、14個鄉鎮衛生院為樞紐、378個村衛生室為基礎,不到半年的時間,迅速建成了郟縣互聯網醫聯體,并全面完成全縣家庭醫生平臺搭建,目前已為59萬余名郟縣百姓完成簽約建檔。
健康扶貧 互聯網醫療堪當“生力軍”
精準扶貧攻堅戰已經打響。然而,在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不斷減少、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調查數據,因病致貧返貧的比例不降反升,從2013年的占比42.2%提高到2015年的占比44.1%,讓健康扶貧成為精準扶貧難啃的“硬骨頭”。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在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提交的提案中認為,因病致貧、返貧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充分,醫療衛生資源在城鄉、人群間配置不平衡的客觀反映。民盟中央在關于加快推進健康扶貧工作的提案中則建議,要積極拓展健康扶貧途徑,多舉措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健康水平。而“互聯網+”通過連接和共享,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釋放醫改紅利上具有充分的靈活性,為健康扶貧提供了創新性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夏照帆表示,百姓看病負擔重,除了疾病本身花費較大,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不能準確便捷地找到合適的醫生,患者及其家屬往往要多次往返大城市大醫院,比較盲目,衣食住行花費很大。互聯網醫療可以比較精準地定位適合治療自己疾病的醫生和專家。另外,互聯網醫療還可以實現遠程會診和治療,讓患者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從而有效緩解百姓的看病負擔,助力健康扶貧。
全國人大代表姜明指出,貧困縣河南光山探索出了一條互聯網健康扶貧的路子。該縣引入烏鎮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聯體平臺,通過在全縣17個鄉鎮衛生院、33個村衛生室建立互聯網醫院遠程接診點,光山百姓不僅能便捷地獲得縣醫院的醫療服務,還在家門口看上全國的專家;通過家庭醫生移動簽約服務,釋放基層醫生的服務能力;同時,基層醫生借助互聯網醫聯體,可獲得遠程教學、手術指導機會,提升自身臨床服務水平。
和傳統扶貧方式不同,河南光山縣“互聯網+健康扶貧”綜合多種互聯網工具,包括縣域互聯網醫聯體、互聯網+慢性病管理、急救網絡體系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平臺建設等一系列“組合拳”,具有系統性、全局性、持續性的特點。
據悉,該模式目前已在山西省永和縣、大寧縣及四川省昭覺縣等貧困縣推廣,并取得顯著成效。姜明建議,進一步在全國開展這種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健康扶貧模式:以縣醫院為龍頭,醫聯體為抓手,構建覆蓋到村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開展在線醫學教育;推進基層可穿戴設備、檢查檢驗一體機等智能硬件的普及應用工作,實現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的轉變。
這一模式因由烏鎮互聯網醫院平臺始推后在全國落地,因此也被各地稱為健康扶貧的“烏鎮模式”。當下,各地貼合自身實際,與國家推行的基層醫療改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遠程醫療、在線繼續教育等結合,發力完善健康保障體系,進一步防止因病致貧、返貧,助力國家實現“2020年全部脫貧”的目標。
上一個:“美醫生”帶給我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