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醫“云+HMO”助力互聯網醫院建設
5月9日,醫療健康科技平臺微醫宣布完成了5億美元的Pre-IPO輪融資。本輪融資完成后,微醫估值為55億美元,成為“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大的獨角獸企業。隨著這一輪融資收官,微醫未來戰略布局成為行業內外關注重點。
“微醫的戰略很簡單,就是‘云+HMO’。”近日,在京接受媒體專訪時,微醫創始人兼CEO廖杰遠談及微醫未來發展時,給出這樣簡短利落的答復。
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大力推進新技術與醫療健康融合。微醫是布局“互聯網+醫療健康”早的一批企業,歷經8年發展,目前微醫形成了基于大數據驅動的微醫云、微醫療、微醫藥、微醫險四大業務平臺。其中,微醫云是給醫院、政府、行業提供服務能力支持;HMO是健康管理組織,包括微醫療、微醫藥、微醫保3個板塊。
廖杰遠說:“回看微醫一步一個腳印走的這條路,跟我們出發時所走的路是一樣的。8年來,微醫干的事情有兩件,件是用科技能力支持行業效率、能力提升,第二件是形成HMO的體系服務老百姓。我們一直按照我們的理解去建立醫療供應網絡和醫療供應能力,形成了一整套幫助每家醫院升級成為互聯網醫院的能力。”
微醫云:用科技提升行業效能
早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基本上從預約掛號、優化就醫流程這個方向切入。微醫也不例外。
2010年,微醫在上海起步,為醫院提供預約掛號等就醫流程優化服務,其前身是國內大的預約掛號平臺——掛號網。掛號網是給中國醫院提供服務的平臺,后又成為給地方政府提供醫療健康大數據共享的服務平臺,也給各醫療機構提供AI服務,現在逐步形成了微醫云。
微醫云是微醫搭建的智能醫療云平臺,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政府、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和企業等B端用戶,提供包括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互聯網醫院與醫聯體、家庭醫生簽約、處方共享平臺、云檢查檢驗、醫療智能輔助診斷等在內的數十種云化解決方案。
微醫云的客戶有三類:醫院、政府和行業。
“微醫云在醫院的應用就是優化就醫流程,把大醫院的能力和基層醫療機構的能力協同起來,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廖杰遠解釋,微醫初幫助醫療機構優化就醫流程、建設醫聯體、匹配對癥病人,現在又拓展服務,幫助他們把處方外流,推動醫藥分開,也把AI的能力落地到大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
農村長大的廖杰遠,深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現狀,然而能力提升非一日之功。“我們就是希望借助AI,讓200萬名基層醫生每人身邊都有一個教練,這對中國整個醫療體系的提升將產生質的影響。”廖杰遠對此充滿信心。
據了解,基于“微醫云”平臺,微醫目前開發了兩款醫療人工智能產品:睿醫智能醫生和華佗智能醫生。前者面向西醫AI,后者則面向中醫AI。微醫云還與浙一、浙二、廣東省中醫院等11家三甲醫院成立醫學人工智能聯盟,共同推動中國智能醫療發展升級,提升中國智能醫療在國際領域的影響力。
微醫幫助政府做的事情有兩項,一是共享醫療健康大數據平臺,二是幫助地方政府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臺,讓基層醫生跟上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醫生緊密協同,為簽約家庭提供持續的服務。
在河南平頂山,微醫與郟縣政府合作建成了互聯網智能分級診療平臺,外部連接全國2700家醫院,以郟縣中醫院為中心,向下與14家鄉鎮衛生院、377個村衛生室相連,貫通省、市、縣、鄉、村5級醫療衛生機構,全縣建檔率為95%,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為80.88%,貧困戶已全部實現簽約建檔,處于全國水平。目前,郟縣的成功經驗正在擴展到平頂山市,成功探索出了一條“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平頂山模式”。
微醫對行業的幫助則集中在“藥”和“險”兩個領域。它負責運營的處方共享平臺目前已成為國內大的處方共享平臺,并以此為依托,規模化連接醫院信息系統、零售藥店藥品流通配送系統和醫保結算系統,實現醫療、醫保、醫藥多方的醫療信息共享應用。該平臺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幫助全國近兩萬家藥店實現在線處方和處方審核,規范了處方藥的流通和使用。
微醫還率先在四川實現了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保在線支付,居民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在線問診、在線處方、藥品配送和在線支付服務,醫療服務和醫保使用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微醫HMO:提供“全人全程全家”醫療健康服務
廖杰遠在接受專訪時說,作為一個醫療健康科技平臺,微醫首先是支撐行業服務,現在這些服務已經逐步落地、成形,形成微醫云。在這個基礎上,平臺要把醫療資源組織起來,把全科、專科的能力串起來,線上、線下的服務體系建起來,服務億萬家庭,形成一個完整的HMO服務,變被動醫療為主動健康。
HMO是一種早期的健康管理計劃形式,它向會員提供一定范圍的健康服務,包括在每月付費或年付費基礎上提供預防性醫療衛生服務。
微醫的HMO服務體系是從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始逐步升級過來的。廖杰遠介紹,早只是一個點,從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始,微醫協助很多地方的醫療機構建起醫聯體,共協助公立醫院建設了100多個醫聯體。HMO的服務體系把這些塊連起來形成一個面,形成一個覆蓋一線、二線城市的醫療供應網絡。現在這個醫療供應網絡開始面向家庭,提供以健康為中心的全程服務。
微醫主導下的HMO服務由3個部分構成:一是醫療供應體系,就是微醫的簽約家庭所有的醫療服務都在這個服務體系當中完成;二是健康維護和健康保障;三是支付杠桿,比如說大病,用戶會獲得高額的大病保障和賠付。也就是說,微醫服務的家庭把他的健康、醫療服務全部委托給微醫系統,由微醫系統完成全程服務。
“這是基于我們創建8年來在醫療健康行業的資源、技術和運營積累,形成的‘線上+線下’‘全科+專科’的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為用戶提供全人、全程、全家的管理式醫療健康服務。”廖杰遠說。
“在全科體系建設方面,微醫傾注了很多精力和力量。”廖杰遠介紹,一共做了3件事:
,把大量的內科醫生、兒科醫生、婦科醫生經過全科規范化培訓,讓他成為全科醫生。
第二,在全國建全科中心,目前北京、南京、杭州的全科中心已經開業,未來會建100個全科中心。
第三,正在承建海南的健康管理學院,目標是讓海南健康管理學院成為全國的全科醫生培養搖籃。
廖杰遠說,全科、專科形成這樣的服務體系,再加深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的協作,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有效率的醫療供應網絡,這個醫療供應網絡就是HMO體系主要的核心組成部分。
正是為了完成此布局,微醫已經先后引入騰訊、復星醫藥、友邦保險等知名機構的投資。這些互聯網、醫藥及保險巨頭的投資,除了可以給微醫帶來進行快速擴張的資本,也給微醫整合行業資源,提供了強大的通道,為微醫加速構建HMO體系,提供支柱性的基礎力量。
不過,廖杰遠也強調,真正的HMO也好、健康險也好,其中85%看的是服務能力,也就是說老百姓付1元錢,里面0.85元是支付醫療服務能力。人家買不買你的健康險,前提在于人家覺得你這0.85元的性價比值不值,這是所有互聯網醫療的核心和根本。也就是說,互聯網醫療終比拼的還是醫療服務能力。
“互聯網醫療不能飄在空中,要真正有能力、有效率地組織醫療供應能力,幫助老百姓看好病,幫老百姓更健康。如果飄在空中落不了地,反而會讓人們誤解為互聯網醫療沒有實際價值,互聯網醫療解決不了老百姓根本的看病的問題,讓他們對這個行業產生很多的誤解。”廖杰遠說,未來微醫將把醫療健康服務真正做透,從局部逐步服務到全國,讓百姓體驗到互聯網等科技支持下醫療的方便與快捷。
下一個: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